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贵州 > 正文
   
 
贵州“晴隆模式”留住了水土 致富了乡民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7-03-01 19: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贵州省晴隆县三合村村民孙琴用草料喂养自家羊群。 周燕玲 摄

中新网晴隆3月1日电 题:【脱贫攻坚看贵州】“晴隆模式”留住水土10万人当“羊倌”致富

作者周燕玲

地处贵州西南部的晴隆,因抗战大通道“24道拐”而闻名海内外;又因山高、坡陡、谷深,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2%,被定义为全国最贫困县。

然而,晴隆也有自己的优势,雨水丰沛,草山、草坡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末民间就流传一个说法:贵州的草养肥了云南的羊。

“正是这句话触动了我”,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告诉记者,以前每年一到10月份,云南的羊就成群结队赶往贵州,第二年3至4月份吃得肥胖的羊群又赶回云南进行出售,来回一趟,一年就可赚上好几万元。

受到启发,1988年张大权贷款10万元开始在晴隆发展种草养羊,探索养殖经验,并由此逐渐将岩溶山区的种草养畜、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从最开始的1人养殖到现在10多万人,占到晴隆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

“种草养羊不仅能治理石漠化,还能解决水土流失,让农民创收致富。”张大权说。

200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在贵州晴隆召开科技扶贫现场会。在这个会上,晴隆县种草养羊的成功经验被誉为“晴隆模式”。

“一头羊2000元,去年卖了30多只,现在还有40多只。”2月28日,在晴隆县沙子镇三和村,穿着红色毛衣的孙琴,一手提着装满草料的塑料桶,另一只手不停的从桶里抓出草料洒在羊槽里。

现年52岁的孙琴,可谓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羊倌”。忆及过去,孙琴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靠种玉米只能勉强糊口,从2015年开始种草养羊,全年收入翻一番。

目前,晴隆已种植人工草地48万亩,改良草地20.8万亩,养羊50余万只。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10万多人当起了“羊倌”参与种草和养羊,涉羊产业全年为农户创收近4亿元。

孙琴所在的三合村,是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场,2013年8月启动建设,2015年6月已全部完成,包括晴隆山羊场、晴隆绵羊场等,现完成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设4000余亩。

种草养羊成效出来了,销路在哪儿?在沙子镇,记者在海权羊肉加工厂看到,工厂汇集了屠宰、排酸、分割、真空包装、速冻、冷藏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一年屠宰40万只羊,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大型卖场、连锁火锅城等。”海权羊肉加工厂相关负责人刘丽告诉记者,2016年该厂产值达到2.9亿元,解决当地就业近200人。

目前,三合现代草地畜牧业示范核心园区,对该区的农户实施多种运行模式增加经济收入,一是农户可以通过自己种草养羊增加收入;二是可通过为企业代养,月工资2400元以上;三是种草销售给园区企业,每亩的收益在5000元以上;四是进入企业长期打工或临时务工,每天的收入80元以上。

三和村通过2年的项目实施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末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0元,全村138户贫困户567人实现脱贫。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贵州,晴隆模式,住了,水土,致富,乡民,贵州省,晴隆县,三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贵州丹寨苗族盛装舞步欢度“望会节”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贵州一村定村规遏7成酒席 从前一年酒席吃掉超5千万
 
     
 
 
 
 
 
     
 
 
  商家广告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实时热点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