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贵州,满目葱郁,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刚刚闭幕的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一项关乎4000万贵州人福祉的决策应声落地:“大生态”入列,成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
统筹推进三大战略行动,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既是贵州省委工作的“中心”,也是工会服务的“大局”。
近年来,围绕“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工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自觉,团结带领全省700万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
大扶贫战略,工会干部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大数据战略,技术尖子们在信息化战场“拨云见日”;大生态战略,广大职工正立足贵州新未来奋力躬耕。
聚焦精准扶贫,“好马好鞍”上前线
“‘无中生有’挤进国家和省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太难得啦!”4月20日,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支书张龙敏说起即将动工的洗马塘水库项目肃然起敬。
从提上日程到付诸行动、挤进规划,短短一年时间办成这件“民生大事”,源于贵州省总工会同步小康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精准扶贫实践。
自贵州省委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来,肩负精准扶贫和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双重扶贫任务的贵州工会,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扶贫工作。
“必须以钉钉子的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狠抓脱贫攻坚工作。”在深入基层调研时,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总工会工会主席袁周多次强调,工会要把扶贫工作,特别是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驻村扶贫工作中,贵州省总工会党组坚持“好马好鞍”上前线,“用最强干部组建最强工作队,用活每一分钱”的思路抓扶贫。
在猴场乡,贵州省总工会用1200多万元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数千万元,探索出符合猴场实际的“递进式重实效”精准扶贫模式,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三年翻一倍。
在熊家场镇,工作队进驻短短一年多,协调争取各级帮扶和社会资金突破4000万元,实施完成惠民利民项目40多个。
放眼全省,工会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实招”迭出。
——实施“雁归圆梦”百千万行动,1478万贴息资金元撬动近4亿元银行贷款,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企业467户,带动2.7万名农民工实现就业。
——实施“万名工会干部关爱万名留守儿童”活动,7800多名工会干部结对关爱留守儿童1万多名,捐赠款物270多万元。
——举办创业培训班163期,培训职工农民工近3万人;开展“春送岗位”活动,协助政府部门促进8.5万余人实现就业。
……
瞄准困难职工,“靶向精准”助脱困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贵州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再春表示,同样,没有城镇困难职工群众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为此,贵州省总工会一手抓精准扶贫,一手抓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贵州省总工会十三届四次执委会对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后,三级工会数万名工会干部入户走访,对全省城镇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大摸底”。
三个月的汗水,汇成一份事关19.7万余名城镇困难职工福祉的近万字报告,送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案头。
报告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贵州省政府更是连续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出台有关实施意见,从工作目标、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贵州省总工会相关实施意见也应运而生,“五个一批”成为助力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为全省工会不二“法宝”,破解城镇困难职工因病、因学等致贫的“硬招”也接连放出。
——开展职工医疗互助。全省累积4855家单位86.6万名职工参加,筹集互助资金5644万元,7012名职工获补助1377.2万元。
——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筹集资金3800.19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12975人。
——开展女职工“关爱行动”。筹集资金653.19万元,慰问帮扶困难女职工3.2万人。
——常态化开展“送温暖”活动。筹集资金6145.3万元,其中走访慰问企业2290个、困难职工家庭8.35万户。
……
在助力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探索中,各级工会创新思路、方法,引来无数点赞:
贵阳开发微愿APP平台,撬动社会资源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贵州省地质工会探索出工会干部三个“2”联系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即1名工会干部至少联系2名以上困难职工,1个季度至少开展2次联系或走访,1年至少开展2次入户慰问帮扶。
助力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已形成党政支持、工会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盯紧数据产业,打响创先“突围战”
如果说大扶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那大数据就是创先进的突围战。在这场突围战中,贵州“无中生有”,走在了全国前列。
大数据带来的变化,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张生香感触很深:“通过‘云之家’,我们可以非常便捷地实现数据筛选、数据分析,从而提炼出有用的数据进行再利用。”
不仅如此,如今不管是移动办公还是生产指挥等,再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时监测生产现状。
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贵州工会人的身影始终紧随。
在贵阳,从350名基层工会干部集中充电“大数据”,到开展大数据电子商务应用和技能培训、观摩523期(场),培训职工、农民工36000多名;从连续两年举办大数据电子商务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到安排专项资金推进大数据企业“职工之家”规范化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里,工会从未缺位。
在大数据企业集聚地——贵阳高新区,高新区工会从开通大数据企业工会建会绿色通道,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大数据知识竞赛;从按每人20元标准补助职工参加医疗互助活动,到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工间操比赛等职工文体活动,娘家人一直都在。
着眼生态建设,开创美丽新贵州
节约能源5.13万吨标准煤,替代3.07万吨标准油;利用弃渣总量328万立方米,节约用水60.45万吨,节约占地约700 亩……
这是贵州首条“全国绿色低碳示范公路”建设期间,贵州盘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会深入开展“六比一创”系列主题竞赛活动结出的绿色硕果。
这组枯燥数字的背后,更是广大职工积极投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各级工会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工会特色,在教育、引导、发动职工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做贡献。
围绕守住“两条底线”,以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征集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推广职工节能减排成果、宣传节能减排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在社区、企业、单位认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和节能宣传周、低碳日活动,营造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使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付诸实践。
在广大职工群众中,上下联动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五小’活动、‘金点子’合理化建议”征集评选活动。仅去年,共征集“五小”活动成果1.3万多项,其中80%以上已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企业,“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达标竞赛风生水起,广大职工立足实际,通过一项项发明创造,“给力”生态文明建设。
贵阳卷烟厂技师江玉渊和他的团队一道,攻克凝结水不能回收利用的技术难题,年均为企业解决能源折合资金500多万元;
贵飞公司采纳职工建议,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厂房及路灯照明中推广应用绿色照明工程,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年节电率60%以上;
航天风华公司采纳职工点子,新建树脂砂热法再生回用生产线,实现铸造树脂砂综合回收利用,年节约700余吨生产采购成本及每吨3000元的危险废物处置费。
贵州创业水务公司通过职工技术革新改造,采用污水处理厂生产回用水,年节约自来水消耗15万吨,解决自来水费50万元。
……
在贵阳,劳模先进率先垂范,在贵阳森林公园、花溪青岩堡、贵阳孔学堂等,种下一片片“劳模示范林”。
在安顺,一支由劳模和职工组成的节能减排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宣传队,不定期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咨询活动,培育职工绿色生活理念。
在铜仁,以各企业工会主席组成的节能减排监督员队伍,活跃在节能减排工作的第一线。
……
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职工的积极踊跃参与,“绿色贵州”新名片一定会越来越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