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汉剧——湖南省地方传统戏曲之一,它以常德为中心,在湘西北、鄂西南等地流行,并远及黔东地区,分为高、弹、昆3种声腔。
明代万历年间,常德地区戈阳腔的戏曲活动就已颇兴盛。据袁中道《游居柿录》以及龙膺《答中原音韵问》等文记载,除戈阳腔外,在常德,昆山腔、青阳腔、楚调等也流行于此。
清朝康熙年间,秦腔、徽调、苏腔等传入,到了干隆、嘉庆年间,常德汉剧就以单腔南北路(皮簧)为主声腔,而高腔和昆腔则越渐没落。
新中国成立前,它称为常德班、沅河戏,也叫做“汉戏”;1949年后,又被称为常德湘戏;最后于1957年正式成为常德汉剧。

唱腔与角色
常德汉剧的弹腔与汉剧的唱腔、板式小同大异。值得提醒的是,其北路(西皮)却保留了生、旦分腔以前的情况。另外,它还有一些诸如南反北、子母调、台腔、丑脚腔等独特的唱腔。常德汉剧在伴奏音乐上注重唢呐吹功,在曲调处理当中,又使用多种变奏、转调、移位手法发展乐曲,变化丰富,称“内五外八调”;其乐队分为文、武场,旧制为“三箱七场面”是以胡琴为主,因弓马戏见长,所以更加重视打击乐,亦有“锣鼓半台戏”之说。
常德汉剧的角色有生、旦、净、丑4大行,其基本功又有外八块和内八块之分。外八块指头、眼、口(念、唱)、手、腿、腰、裆、罡(摆罡、即台步);外八块指喜、怒、悲、愁、惊、疑、呆、癫八门表情技术。

代表性剧目
据统计,常德汉剧的传统剧目有450余个,其代表剧目为:《草桥关》《打銮铡侄》《火烧濮阳》《曹操逼宫》《打渔杀家》《八义图》《定军山》《斩信哭头》《黄鹤楼》《白罗衫》《天门阵》《白蛇传》《辞朝》《望儿楼》《拦马》《盗鸡》《九锡宫》等。

代表性演员
常德汉剧名演员有:王文松、孙元玉、万千元、朱明禄(生)、毛太满(净)、邱吉彩(丑)、胡春凤、李福祥(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