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在政策与产业催化、市场情绪等因素推动下高歌猛进,重仓相关板块个股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上半年业绩突飞猛进。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回报率高达85%以上,另有多只产品回报率超过60%。
随着板块估值来到相对高位,市场对后续行情判断出现分歧。部分机构认为,短期事件性催化告一段落,短线交易型资金可能会选择获利了结,股价调整的同时也会释放一定风险。投资者需要认真甄别相应资产的属性,尤其要考虑企业的业绩兑现能力。
创新药主题基金“霸榜”
凭借对创新药行情的大力参与,今年上半年多只重仓创新药个股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出色,显著跑赢了相关主题的指数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85.64%的回报率领跑今年以来的公募基金业绩排行榜。自2022年三季度以来,该基金的重仓股全面转向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今年上半年,该基金的持仓中涌现出多只“翻倍股”,荣昌生物上半年涨幅高达278%,信达生物、诺诚健华、科伦博泰生物上半年涨幅均超100%。整体来看,该基金的最新前十大重仓股上半年平均涨幅高达90%以上。
截至6月30日,梁福睿管理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郑宁管理的中银港股通医药A、储可凡和单林共同管理的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桑翔宇管理的华安医药生物A、周思聪管理的平安核心优势A、唐晨管理的诺安精选价值A凭借超60%的回报率集体挺进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排行榜前十名,上述基金产品均重仓参与了创新药板块。
在ETF端,港股医药主题产品更是直接包揽上半年涨幅前十名,涨幅均在50%以上,跟踪标的指数包括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恒生创新药、中证港股通创新药、中证香港创新药、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恒生生物科技等。其中,涨幅第一的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上半年获资金净流入超60亿元,基金规模由年初的6.53亿元大幅增至78亿元以上。
“去伪存真”甄别投资机会
回顾上半年的创新药行情,国盛证券医药生物团队表示,主要是市场和产业逻辑形成共振。市场方面,流动性较好,科技方向资金有外溢态势;产业方面,MNC(跨国药企)持续大额BD(商务拓展)推动创新药企海外业务价值全面重估。
在估值经历短期修复后,创新药板块进入了相对高位的震荡区间。银华基金的基金经理马君分析,之前创新药板块上涨较快、涨幅较大,随着短期事件性催化告一段落,在基本面还未出现重大改变的真空期,短线交易型资金可能会选择获利了结。股价调整的同时也会释放一定风险,下一轮基本面或者政策重大利好出现时,可能会诞生新一波行情。
工银瑞信基金认为,此前创新药板块出现调整是短期涨幅较大之后的自然现象,与行业基本面关系不大。A股市场的确存在部分创新药标的被炒作的情况,除了个别没有基本面支撑的品种,涨幅较大的大部分公司普遍在特定治疗领域有一定的突破,基本面已出现积极变化。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的基金经理单林认为,创新药板块仍处于估值和基本面双重修复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重磅创新药的全球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定价。“在市场情绪的扩散过程中,投资者需要认真甄别相应资产的属性,找到‘真创新’,识别‘伪科学’,未来把握创新药行情一定是要考虑企业的业绩兑现能力。”
板块估值有望进一步得到支撑
6月30日,《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其中提到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等多项措施。
7月1日,A股创新药板块再度迎来上涨。博时基金表示,最新政策文件构建了覆盖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支持框架,其核心在于打通研发、准入、支付与应用的关键堵点。广发基金认为,相关政策将提升创新药的研发确定性,加速商业化回报周期,板块估值有望进一步得到支撑。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基金经理江琦认为,应高度重视产品型公司开启的新成长周期。无论是从中国走向全球市场、专注于前沿突破的生物科技创新公司,还是估值相对合理、期待创新转型成功的传统药企,都蕴藏着丰硕的投资机会等待市场发掘。
依托优秀的临床数据、持续的产品出海及商业化兑现,单林表示,将关注创新药板块硬科技、高增长、产业趋势三条主线机会。第一,目前真正靠自身能力出海的可能只有个别头部企业,其他企业或需要通过与大型药企合作等方式才能在海外市场获取收益,这种模式不仅投入性价比高,而且短期内也不会受到国内医保控费的限制;第二,一款产品在爆发力、市场格局、价格优势、医保政策支持等方面表现出阶段性优势,相关股票往往能够实现超额收益;第三,国内的临床资源更为丰富,药企更为勤奋高效,在许多早期研发领域,国内企业相较于欧美大型药企或拥有更高的效率和临床优势。
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赵伟表示,中国创新药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ADC与双抗技术作为核心突破口,凭借“成本优势+临床效率+产业链协同”的三重优势,有望在全球免疫治疗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但是ADC赛道早期项目需警惕同质化竞争,而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仍属辅助工具,长期价值需依托数据验证。“中国创新药产业正从‘技术跟随’转向‘全球协同’,有望孕育出万亿市值巨头,投资者需在政策波动与产业迭代中仔细把握技术拐点与商业化节奏。”赵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