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推进改厕、改圈,治理污水、治理垃圾,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干净整洁美丽乡村。
工作目标
坚持村民自治、农民主体,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稳妥有序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和乡村有效治理,明显改善农村家庭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实现农村普遍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清理整治成效持续巩固。
“两清”
1.清理农村乱堆乱放:引导群众清理房前屋后,组织开展村庄大扫除,推行“庭院三包”责任制,规范堆放柴草、杂物、农机具和建筑材料等乱堆乱放,实现物放有序;清理垃圾、畜禽粪污等,实现庭院整洁、村庄清洁。
2.清理农村残垣断壁:对存在安全隐患和没有使用价值的残垣断壁、房屋、圈舍,因地制宜进行拆除、清理、修缮、美化、绿化,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村容村貌。
“两改”
1.农村改厕:因地制宜推进问题厕所、无厕户、简易旱厕等达不到卫生厕所标准的厕所改造,推行“三格式户厕”“农村节水型负压马桶”等群众认可、经济适用的卫生厕所,实现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
2.农村改圈: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原则,结合《贵州省农村圈舍改造技术方案(试行)》选择适宜农户需求、经济适用的圈舍改造模式,稳步推进养殖圈舍改造、生产设施提升、粪污有效处理。
“两治理”
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老化破损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换,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加密清运频次,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力度,持续巩固乡镇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建设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资源化处理能力,实现县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全覆盖,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宜分散则分散、宜集中则集中”原则,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厂、相对集中式或集中式处理等治理模式。实现农村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为多数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