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 走入天津“非遗空间”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5-07-10 07:21  来源:网络
 
 

昨日的“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设置了非遗展示及互动体验——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曾氏华服盘扣以及天津杨柳青画社三个非遗展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尽情体验津派文化魅力,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厚韵味。

现场活动是数代非遗传承人匠心匠艺的薪火相传与世界接轨,更是天津非遗以鲜活姿态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展现。看“台前”也说“幕后”,记者用采访“揭秘”如何让非遗技艺在指尖互动中进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用艺术讲述中国文化与发展

“我们带去了《春江花月夜》《丝路花雨》《梦娃》《齐天大圣》《仰望星空》多组作品。”据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创作部主任夏青介绍,希望来自各国的嘉宾,通过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的天津泥人张彩塑,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发展成就。

从清朝道光年间张明山先生创始流传至今,走过近200年历程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已经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在2006年,泥人张彩塑就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青说,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和其技艺特色是分不开的,在泥塑的整个工序中,蕴含着“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达到了形神兼备,用色敷彩匠心独特”的艺术特色及艺术境界。

此次为活动带去的作品中,《春江花月夜》通过乐女持不同乐器时的各种神态,再现唐初张若虚诗中的意境,“这是在泥人张彩塑技法上吸收了宋代塑造之长。”1990年创作的《梦娃》,原名《憧憬》,代表了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后来,曾大量出现在全国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中,很深入人心。”作品《仰望星空》,展现科技馆里一位做航天科研的父亲带着孩子和宇航员模型合影,“这种温馨而富有深意的场景,生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中代际传承与家国情怀的融合。”

夏青也非常关注本次峰会论坛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文化旅游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讨论,夏青说,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非遗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新的载体上延续生命力。”

“‘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这是郭沫若先生的赞誉。”夏青说,作为一项社会性的艺术事业,“我们未来将推出的‘非遗数字工坊’项目,让学员可以通过远程设备跟随大师学习,这种沉浸式教学大大提升了传承效率。”泥人张彩塑艺术巨大的生命力,就是来自于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中国红“绣”出全球魅力

“以中国红作为主色调。”天津市级非遗项目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邢书,首先介绍了这次活动中的非遗展示部分:“这次带去的有盘扣、华服、马面裙、旗袍与秀禾,除了常规展示以外,另一位传承人——我妹妹邢晋,在现场会和嘉宾们有一些盘扣技艺的互动。”

如何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面前体现中国特色。姐妹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红,“饱满而充满视觉冲击力,代表着欢乐喜庆。”邢书说,反馈回来的现场效果也的确如此,尤其是现场那件绣金凤的红色旗袍,相当吸睛。

“那真是金线绣制的。”邢书说,因为是纯手工制作,一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光刺绣就耗费了2个月,运用了平针绣、打子绣等多种中国传统技法。”邢书介绍,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包括量体、选料、刮浆、画线、裁剪、收省、熨烫省缝、镶嵌滚、绷缝扦纳缭、合肩缝、合大身、上领子、大烫、制作扣条、制作盘扣、钉盘扣、整烫,共计17道工序,“所谓‘精细制作’,体现在了每一道工序的一丝不苟之中。”

曾氏华服的起源可追溯到1898年的北京“曾记成衣铺”,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家搬迁到天津,创立“利群成衣铺”,在天津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华服制作风格。邢书、邢晋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在华服制作和盘扣制作工艺上更加注重发展创新,融合了立体剪裁法,并把华服的盘扣作为特色工艺加以精研细制,走出了一条传统技艺的创新之路。这次活动中,由邢晋和嘉宾们互动制作的蜻蜓领针,就是盘扣的制作技艺。

这项天津技艺也走向了世界舞台。曾氏华服工作室曾为参加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各国代表大合影的嘉宾们设计唐装,还在2023年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周上斩获头名殊荣。盘扣技艺更是在葡萄牙、保加利亚等多国做展示,相关饰品作为礼物送给当地。

“落地”天津,姐妹俩还走进大中小学,“我们想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技艺之美,在向大家传授华服盘扣技艺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是他们额外掌握的一门手工技艺,将来进入社会多了一技之长。”让更多人学到,自己动手装点自己的美好生活,在邢书看来,非遗技艺传承的意义也在于此。

惊鸿一瞥中 爱上年画

一张宣纸、一抹朱红、一条锦鲤、一个福字……在活动现场的非遗展区,天津杨柳青画社的展区明艳而典雅,寓意吉祥的年画作品及其制作工艺展示,呈现着百年流转的工匠精神与天津文化。

始于明末,因产地而得名,有近四百年的存续轨迹……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早已享誉中华,名扬海外。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工艺的完整性、传承的活态性、广泛的流传性,对中国年文化独一无二的代表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性项目名录。

通过小小一方展台,如何能让人在一走一过中被年画吸睛,进而被文化吸引?天津杨柳青画社副社长杨文表示,通过布展的细节呈现,希望能让嘉宾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欣赏、体验,对天津文化产生兴趣。谈及此次布展的设计理念,杨文告诉记者,画社每次都想对布展的视觉表现做出新尝试:“比如这次,大家能够看到杨柳青年画的展示空间、工作场景;可以看到展区在高低错落间呈现出的中式美感。从技术到艺术的展示,希望能在一个‘短平快’的时间里,让国外嘉宾找到与天津文化的接驳点。”

天津杨柳青画社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在岗传人25名,勾描、木刻、版印、彩绘、装裱五个工艺流程传承有序。同时保护了木版水印技艺、印谱制作技艺、装裱及修复技艺。

在昨天的展区,版印体验环节极受欢迎,嘉宾们用自己的手印出“年年有鱼”和福字,也印出一个个中国的吉祥符号。怎样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年画,获得最好的文化互动体验?杨文说这样的尝试也在不断进阶:“开始就是让大家印出一张纸带走,后来会想,怎么让大家更方便地把画带回家,于是就是将纸变成了一个画轴。现在又不甘心,在想怎么能让大家理解年画的图案和它美好的寓意,通过色彩搭配也好、场景表现也好,甚至是结合参观者所在国家的文化特点做出调整,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爱上天津文化、中国文化。”

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画版6597块,年画线稿及彩稿28453余张,生动展示着杨柳青年画“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的发展盛况。而不断演变的传承与发展,让这项数百年的天津技艺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责任编辑:
郑荣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世界,市长,对话,峰会,城市,活动,走入,天津,非遗空间,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