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
这也是技能人的一次“技能全运会”。
在中国国家集训基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内,来自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的参赛选手和教练正在这里进行拉练集训,这也是有史以来时间跨度最长、物资投入最多的一次拉练集训。
中国吉林网记者了解到,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将参加工业机械、数控铣(世赛选拔)、数控铣(国赛精选)三个项目的角逐。
工业机械教练孙邦会介绍,工业机械项目共五大模块,比赛用时16个小时,选派“00后”青年教师杨兆源参加该项目;数控铣项目共三大模块,历时三天,选派年轻“小将”林海锐和青年“老将”杨凯参加世赛选拔和国赛精选项目。
在这次拉练集训中,让我们听一下来自吉林“老铁”们的训练心声。
从不喊累,只为了心中的世赛梦!

工业机械项目参赛选手杨兆源:“此次集训看似轻松,实则困难重重,工业机械项目是一个综合性项目,涉及到至少八个专业的技能,并且对耐力、体力、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如果一个项目存在短板,就会导致最终比赛任务不能完成。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天高强度训练15个小时,奔波于各个集训基地, 从不喊累,只为了心中的世赛梦!”
对自己狠一点,向世赛进军!

数控铣(世赛选拔)项目参赛选手林海锐:“作为年轻小将的我参加的是数控铣(世赛选拔)项目。有一次,我为了不耽误白天训练,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加工训练用的软钳口,等到加工结束已是凌晨,简单吃口早餐,就又投入到新一天的训练中。面对各省高水平的选手,我身上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我年轻,我能顶住苦累和压力,对自己狠一点,向世赛进军!”
结膜炎的疼痛在时间面前微不足道

数控铣(国赛精选)项目参赛选手杨凯:“作为年轻的‘老将’,16岁获得数控铣高级技师,20岁获得吉林省技术能手,虽然是全省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但没有苦练不会成功,每天13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进行操作,我患上了结膜炎。虽然疼痛难忍,但在时间面前,疼已经不算事儿了。为了完整的不间断地完成训练任务,一个面包,一瓶水就是我的餐饮标准。”
“金牌教练”解决选手后顾之忧
在选手的身后,作为“金牌教练”的赵树松和孙邦会始终牢记着使命与责任,他们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在生活中关心鼓励,解决选手所有的后顾之忧,保证以最佳的状态迎接大赛。

“我们学院一直以来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竞赛氛围,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学院将全力支持本次大赛,帮助三位选手在比赛中展现出更强的实力。”孙邦会说。
这,就是吉林“老铁”们的倔强!奋力备战所发出的声响,彰显了工匠精神,唱响了技能强国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