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文化 > 正文
   
 
深圳文化“活地图”的喜与思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1-08-02 07:13  来源:宝安日报
 
 

廖虹雷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记者于2016年到深圳湖贝村向廖虹雷采访湖贝村保护情况。(受访者供图)

廖虹雷的书房一角。(受访者供图)

乌石岩庙。(受访者供图)

  30年乡土文学,30年乡愁文学,一直在挖掘和弘扬深圳本土文化的民俗学者廖虹雷,是个土生土长的石岩人,为了留住深圳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他从未停止过脚步,爬山踄水,穿街走巷,从变迁的城中村扣出历史细痕,在民间节庆中不断收录当地的习俗风情。在深圳一个挥汗如雨的夏日,廖虹雷告诉记者,这些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个体,对本土文化的关注都有了很大提升。

  欣慰之处: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本土文化

  近年来,人们对深圳本土文化开始感兴趣了。据廖虹雷观察,2015年前,他去各个图书馆讲民俗文化,听众多是白发老人,“如果1980年,当年30岁左右来深圳的创业者,那么到了2015年应是退休年龄,他们之前忙于打工和奋斗,无暇了解深圳,而今退休了,有时间听听这座城市的历史。”2015年后,廖虹雷发现听众慢慢地变成了年轻人。在深圳出生的“深二代”成长到而立之年,他们希望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的过去,知道这座创造世界城市奇迹的历史根源。

  廖虹雷的孙女是名高二学生,今年五一期间,全家人去了一趟南头古城游玩。回来后,17岁的孙女有很多感慨,想写篇以“传统文化中的商业现象”为主题的论文,并通过微信向廖虹雷取经。“00后也开始关注这块土地,关注地方文化。”这让廖虹雷有些诧异之余,更多的是惊喜。与孙女的交谈中,廖虹雷首先肯定了她的论文题目有深度有想法,但基于对过度商业开发现象还不够深入的调查研究,于是建议她关注地方传统文化在商业大潮中的嬗变,比如因为粤语得不到广泛传播,许多方言被普通话同化,导致有特色的粤剧慢慢消失……廖虹雷提议孙女的论文题材转向调查深圳墟(现今东门老街),因为她的奶奶、爸爸和姑姑都是在深圳墟出生的,与她自身的家庭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并且把之前对深圳墟做过的调查研究情况提供给她。

  虽然孙女是自己和老伴一手带大,但廖虹雷说从来没有很正式地告诉过她,爷爷是干什么的,“她也没认真看过我的书和文章,只知道爷爷经常去各区的古村走访。”孙女的论文课题着眼于深圳城市化建设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说明00后也在关注城市的深层文化。“前些年本土文化的慢慢消失对这些年轻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好在他们开始有了觉悟。”孙女的一条微信引起了廖虹雷的思考,倏然觉得过去20多年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寻找,是有价值的。

  城市规划应多采用传统文化元素

  廖虹雷说,近些年相关文化研究部门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细化的研究和思考。比如市民中心门口的中轴线和福田中心公园的雕塑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廖虹雷受邀参加研讨会时提出:首先找到福田的文化元素和亮点。比如广州有五羊含穗,虎门销烟池有折断的鸦片烟枪等特色雕塑,福田有很多围头村和古民居建筑,可以用围头村的半边墙做成雕塑艺术品。另外,福田的皇岗村是大革命时期省级地下交通线,抗日期间,为营救滞留在香港沦陷区的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人士,由东江纵队开展了着名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运动,经深圳河的皇岗水围、赤尾、梅林护送到了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然后转到大后方……廖虹雷提议把这些元素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去,突出福田特色。

  今年上半年,受深圳市工务署之邀,廖虹雷参加规划在福永凤凰山脚下的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建筑设计研讨会,与会者包括南方科技大学的院士陈十一以及其他大学和城市的建筑设计专业学者共七八人,廖虹雷是唯一一位本土民俗文化研究学者。研讨会上,廖虹雷认为“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是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高等院校,如何让设计学院的学子更多地接受岭南文化,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让大家了解和研究深圳的人文历史,把深圳的文化元素运用到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的建筑中去。比如学院校园的其中一个系(或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可以用蚝壳、珍珠贝、荔枝等设计成建筑外形……廖虹雷的建议获得与会专家的点赞。

  抢救与唿声

  多年来,廖虹雷一直为保护湖贝古村落奔走发声。“湖贝古村从明朝成化年间立村起有500多年历史,保存有三纵八横的几百间清代民初古民居和嘉庆九年重建的怀月张公祠,是典型的广府系坊巷式排屋村。”他认为这么有价值的古村应该好好保护。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石岩人,廖虹雷对家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乌石岩庙怀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曾经是党的地下联络站,有个叫陈慧清的地下党员以和尚的身份掩护从事情报工作。他常常把从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中获得的重要情报,及时转送给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对打击日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每次准确的情报都会使敌人行动失败,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上级党组织为了陈慧清的安全,转移到其他情报站工作,后来,他在一次突围中不幸牺牲……乌石岩庙这么重要的情报站却鲜为人知。廖虹雷不仅写文章、做讲座广为宣传,而且多次建议相关部门保护这座红色文物点。

  让廖虹雷欣慰的是,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原“石岩人民公社”(后为石岩镇、石岩街道)的办公地点的建筑群如今仍然还在。“这是我目前走遍全深圳八九十个街道办发现唯一保留下来的一个公社办公点,它经历过多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引进外资、来料加工等洽谈工作的岁月。”他认为,这个办公地点与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一样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之一。“这个门楼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提到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石岩乡镇行政办公点,廖虹雷反复强调,“应该保护红色历史遗址的同时,也应该保护这重改革开放的见证建筑。”

  深圳文化“活地图”

  随着深圳越来越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慢慢出现了一批致力于研究本土文化的80、90后,如蔡保中、姜宝芝、郑浩胜、俞智楠等人,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有的是外来移民的深二代。“经过接触,我留意到有几个年轻人很活跃,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各个村落、社区关注和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廖虹雷于是便和这些年轻人一起研究探索本土文化。

  在微信群里,有人发出一张老照片,寻求辨别拍摄照片的年代和位置,“屋顶上站着两个男人,这是一栋低矮有楼面的房子。”通过观察两人的衣服和黑色布鞋,廖虹雷判断这是20世纪50年代南下干部的着装;接着,根据照片背景环境和建筑,他认为这个位置是在南头中学附近;第三,远景朦胧中可以看到一座水塔。“这个地方既然是在南头古城,附近又有水塔,照片由东往西拍,那么远处应该是西乡。”过去西乡有一个糖厂和一个酒厂,只有这两个厂才需要很高的水塔……廖虹雷的分析令郑浩胜和群里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佩服不已,最后通过了解,这张照片是时任南头中学的校长、革命老干部潘翀和他的家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甲村附近拍摄的。

  廖虹雷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深圳每个角落,采风问俗,寻踪访古,整理和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影响深远。在许多人看来,他是位民俗学者,但其实早在1971年,廖虹雷就开始发表作品,着有中篇小说集《老街》,散文集《热土流苏》等文学作品多部。《老街》获广东新人新作奖、深圳市大鹏文学奖等。后来,廖虹雷的写作方向转向民俗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热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等多部专着,分别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和广东省民间文艺着作奖。留住记忆,留住传承,在廖虹雷身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深圳,文化,活地图,廖虹雷,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记者,2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榆阳区巴拉素镇首届万亩沙地西瓜文化节启动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咖啡文化,品的是锡城街景风情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