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幼随学’政策太贴心,我们外来务工家庭不仅能享受本地同等入学待遇,俩娃还能同校就读。”9月2日,市爱国小学门前,王夏妹送两个女儿进校园时满脸轻松,“不用跨校接送,我心里的归属感特别足。”
这份归属感源于铜陵市今年秋季新学期推行的“长幼随学”新政。该政策聚焦二胎家庭核心诉求,通过支持多孩同校就读,解决子女接送难题。截至目前,全市117户多孩家庭已享政策红利,切实感受到“少跑腿、少操心”的民生温度。
今年6月,市教体局发布2025年中小学招生新政,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同一家庭多孩中的幼孩可随兄(姐)入读同一校区,不受现有学位管控刚性限制,这标志着本地教育理念从“规则至上”向“需求优先”的转型。
作为主城区学籍紧张的名校,市田家炳小学每年招生季都“一位难求”。该校坚持“家长的烦心事就是必办件”,今年为符合条件的多孩家庭顺利办理“随学”申请,“哪怕学位再紧张,也得为多孩家庭留出‘便利位’,政策落地不能打折扣。”该校校长施旗说。
义安区实验小学的春蕾、湖滨两个校区相隔数公里,今年新学期共招收636名新生、开设15个班级,家长吴英曾因换房陷入焦虑:大女儿按原房产所在学区在湖滨校区就读,新家划属春蕾校区,若小女儿朱华辰按学区入学,她每天要跨校区奔波。通过申请“长幼随学”,朱华辰顺利进入该校湖滨校区103班,与五年级的姐姐成了“同校生”,“现在接送不用赶时间,连家长会都能一起参加,不用‘分身乏术’了。”该校校长章彬介绍,早在学区划分时就把“家长方便”纳入考量,今年学校受理的“长幼随学”申请全部通过,10名孩子实现同校区与兄姐同读,切实解决了这些家庭的接送难题。
从热门名校“挤”出学位,到“一校多区”跨校区协调,铜陵市“长幼随学”政策之所以能高效落地,还在于背后一套精细化治理体系的强力支撑。 家长只需登录“安徽省中小学入学登记服务系统”在线提交申请,系统自动比对学籍信息实现“一网通办”;针对学位紧张情况,建立“动态监测+供需调度”机制,通过调配师资、扩容教室保障需求。“这不是简单的规则调整,而是教育生态的重塑。”市教体局副局长吴文彬坦言,随着多孩家庭增多,“跨校接送”“多头兼顾”等问题凸显,传统“按学区入学”的刚性规则已难满足需求,而铜陵市早有探索,此前优先处理双胞胎同班级就读申请的实践,为“长幼随学”新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长幼随学’新政落地过程中,始终坚持‘需求优先’导向。”吴文彬认为,这一举措不仅让教育资源配置从“刚性管控”转向“柔性服务”,更用教育的温度托起百姓幸福感,彰显了城市治理的“大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