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之约│李海波 摄
家乡的年味
俗语说“腊月是个落月”,同样的一个月,总让人感觉比其他月份要过得快一些。不知不觉间,鼻翼里便会冒出年的味道,那是新春的气息。
记忆的闸门,总是朝着家乡的方向敞开,浓浓的乡村年味,便从那里涌来。在洪湖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冬腊月交替的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杀过年猪,装香肠,打汤圆(糯米加少量粘米泡制,用磨家啊少量清水碾细,晾干水分,装入粑缸待用),蒸米粉(硬度较好的贵巢二号米泡制,用磨碾细上笼蒸熟,晾冷待用)。腊月二十三,便是送灶神爷上天的日子,人们会把猪尾巴放在猪头的嘴里,点燃香烛纸钱,到猪圈走一圈,然后,放到灶台上供奉灶神爷。在供奉的同时,还一边作辑一边祈祷,祈祷灶神爷保佑来年家畜兴旺,合家平安。腊月二十四,据说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里,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忌讳。在我的家乡,人们会砍来粗壮的紫竹,扎上竹枝,把家里打扫清洁,扫除烟垢,灰尘和蛛网。然后,丢弃不要的东西,重新布置家居摆设,于是,便有了年的味道。
年的味道,在日渐逼近的年关越发的浓郁。它无处不在,充斥在人们的忙碌中,充斥在人们的欢声笑语里。随着那些忙碌和欢笑,家家户户买糖果、瓜子、花生、水果、蔬菜,整个集市都沉浸在迎接新春的喜悦中。亲戚朋友们轮流请客吃团年饭,燃放烟花爆竹,在弥漫着浓浓的乡情中互相道好,一个个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像一朵朵向阳花儿争相盛开。
贴对联是乡村过年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一般在腊月二十九和大年三十的这两天贴。我们村里的一位长者,写得一笔好字,常常为他人写寿帖、喜帖等。每到年关,他就忙得不亦乐乎,搬出自家的桌子、椅子,磨上墨汁,专为村里人写对联。那时,我就会跟别的孩子一样,围在他的周围看他写对联。然后,有跟着贴对联的人一起贴对联。那些对联的内容大多是充满喜庆或祈福、或颂景、或歌德、或扬善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比如”家和万事兴,业旺千家乐”,横批“家兴业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绵长”。贴了对联贴门神,门神是用来驱鬼邪辟,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的。一般贴在大门的两页门扇上,常用的有传说中专门捉鬼降妖的钟馗,或者是隋唐英雄威武雄壮的杀星尉迟恭和秦琼。有人为了祈福,把门神换成财神爷或双子拜寿星、童子拜观音等。这些各富特色的春联和年画让我们了解到的很多知识,也丰富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性情。

龙腾盛世│李海波 摄
年夜饭里,总少不了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吃不完的米饭和菜。剩下的饭菜越多,就预示来年有越富余。吃不愁、穿不愁的愿景在这顿年夜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吃年夜饭,观赏春节年欢晚会,聆听新年的钟声敲响,燃放迎接新年的鞭炮,在《难忘今宵》的音乐声中尖叫里,结束春节联欢晚会。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是不能动扫帚的,寓意把新年的财运和幸福扫走。也不能将衣服晾在屋外面,怕招来年神爷的不满。
正月初一的第一顿饭是吃汤圆,预示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新年的第一顿早饭很有趣。因为汤圆里藏着幸运。运气好的话,还可以从里面咬出“1分”、“2分”、“5分”面值的硬币(俗称“银扣儿”,后面简称“扣儿”)。那时的“5分”钱是很管用的,可以买两个作业本。妈妈在包汤圆的时候,就会把洗净的“扣儿”和汤圆馅包在里面,谁“吃”到的“扣儿”最多,就预示着谁是新一年里最幸运的人。吃饭时,爸爸总是很均平的给我们三姐妹碗里舀上六个(寓意成长顺利)汤圆和一个包皮鸡蛋(取滚一圈就是一年之意,也有成长顺利的寓意)。吃的时候,当然不能狼吞虎咽,要用牙去探“扣儿”,探到后,就咬出来放在桌子上,接着,便开心的大叫“吃到了,吃到了”。没吃“扣儿”的,虽然有点失望,但很快就会被新的快乐掩盖。然后,就将在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压岁钱揣在花棉袄的衣袋里,再去给各位长辈拜年,在一个个磕头的拜年中,我们又收获了不少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心情,真是欢喜得很呢!
吃了早饭,我们就约上一群好姐妹向街上奔去。公路上的人们,像夜空里密集的星星,一个个张着新奇欣喜的眼睛,探寻引发快乐的源泉。一年一度的开年大会,在长寿第九中学洪湖镇九中的大操场坝举行,展开丰富的文化汇演,唱歌,跳舞,打联销,相声,小品,弹钢琴等,给全乡人民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大街上,人潮如流,很多人争先恐后的跟着两个轿夫“抬”着的“车幺妹”扭秧歌,“车幺妹”被一个“半老徐娘”用红绸子引着前行。尤其是那舞狮、舞龙的,再一次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整个街上成为快乐的海洋。那时,由于我个头小,挤不到前面去,便拉了同来的姐妹们去逛洪湖电厂花园的游乐场。在那里,每年都会在这一天聚集很多游戏玩家,设套圈、弹子、投篮、猜谜、栓脚跳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每一处都挤满看稀奇的大人小孩。这样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戏珠│李海波 摄
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女婿孝敬丈母娘的日子。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多数出嫁的女人,都会在这一天回娘家。初三到十五便是亲戚朋友相互串门拜年,共祝新年快乐!合家幸福!吉祥安康!万事如意!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团圆送年,少不了烙“地钱粑”(用包汤圆的原料烙的喷糖圆饼),祈愿在新的一年,庄稼地里不长地钱虫(喜咬幼苗根部的害虫),也有期望不长其他害虫之意。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变化,可谓是天天过年,很多传统的仪式和忌讳便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只有少数有利于现实社会的传统规则传承了下来 。年味可以说是越来越淡了,集市上不再有以前那样的热闹和拥挤。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过年,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节,人们的心弦上,依然跳动着新旧更新的旋律,感恩过去,怀恋过去,铭记生活给予的价值和意义。展望来年,期待美好。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家乡以前的年味,它是那么的浓烈,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让人怀恋。

孔雀开屏│李海波 摄

作者简介
何从花,女,汉族。曾用笔名:白莲,水云间。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长寿区作协会员,长寿诗词学会会员。《长寿游》(乐游长寿)撰稿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