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非常荣幸参加了“智汇潇湘·鸿雁归娄”2025年娄底市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娄底市委社会工作部进行实践,成为了一名12345热线客服代表。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增长见识、拓展眼界、丰富阅历的宝贵机会,更是一个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挑战自我的大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明白了自己不论是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大学生,还是一位未来的人民教师,都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实践过程中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读万卷书”更要“察万家情”
对我而言,之前的学习经历更多的是在践行“读万卷书”,而“察万家情”也是我们要补的必修课、要走的成长路。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简称12345热线)是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这不仅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要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更好发挥窗口作用,更好解决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助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在12345热线这里,办公室的哥哥姐姐们都非常热心地教我如何开展工作,我们紧密团结协作,相处非常愉快。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严格遵守工作要求。在旁听12345热线时,我深知,我们认真记录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牵挂;我们耐心解答的不仅是政策,更是对民生冷暖安危的关切。在回应、跟进、落实人民群众诉求的过程中,我发现,书本里的理论是平面的;而群众热线反馈的问题,却映照着市井街坊的烟火气,这是立体的、直接的、现实的。这些鲜活的场景,是书本里读不透的“社会教材”,是用公式算不出的“民生答案”。
我们既要“读万卷书”,更要“察万家情”。“读万卷书”让我们拥有仰望星空的视野,而“察万家情”让我们获得脚踏实地的力量。只有将两者交织成经纬,才能在成长路上既看得清远方的灯塔,又踩得实脚下的泥土。
“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
通过这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走近”了人民群众,更“走进”了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旁听12345热线时,我渐渐意识到,12345热线并非冰冷的数字符号,而是连通民心的“空中桥梁”,是体察民情的“前沿哨所”。有的居民因门口修路导致财产受损,有的群众因消费问题导致经济纠纷,有的老人因不熟悉、不了解社保和医保而困惑不已……一通通电话、一桩桩事件、一个个难题,我们耐心倾听,认真记录,将诉求转达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各项问题及时且有效解决。群众每一声诉求背后都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图景,而我们每一次回应都在践行“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
在之前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坚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跟随老师在假期重走红军长征路;深入大中小学、企业社区、田间地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连续两年在娄底高铁南站参加“暖冬行动”志愿服务;连续两年参加“送法下乡”“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进行政务实习……当我蹲下身倾听田地里的农民伯伯讲述收成的喜与忧,当我静下心记录工厂车间里工人对技术提升的盼与求,当我沉下心感受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对家人陪伴的渴与念,那些书本里的“人民”二字渐渐变得具体可感,那些课堂里的“服务”理念也渐渐找到了落地的支点。
“走近群众”是打破隔阂的起点,搭建了联结群众的桥梁;而“走进群众”是情感交融的深化,在联结之上实现心灵的共鸣。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没有最初的靠近,便难有后续的深入;而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只有超越表面的接触,才能真正与群众同频共振,让服务人民的初心在实践中愈发坚定。
“情系家乡”更要“造福桑梓”
在我看来,我们既要“情系家乡”,更要“造福桑梓”。唯有将对家乡的牵挂转化为建设家乡的行动,才能让这份深厚情感在故土的新发展中落地生根、孕育硕果。
奏响“情系家乡”和“造福桑梓”交响乐的前提和基础是“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无论是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还是科技创新领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亦或是民生改善中“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点滴付出,无不印证着:唯有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答卷。
作为一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如何将教育事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教育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这不仅是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也是我未来要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寻、书写的课题。我深知,“扶贫先扶智”,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我们要扎根乡村沃土,结合当地实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宣传好家乡,建设好家乡,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返“娄”、来“娄”,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和家乡发展。
思想是灵魂,精神是根基。一个人不能仅仅只有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坚定的信仰、远大的理想。为此,我将会坚定政治信仰,提高综合素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将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收获的经验,带回学校、带回乡村,让知识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并且,我会积极发动更多的大学生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年智慧,让青年教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让教育更好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将会不断增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服务家乡、建设家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书写青春故事,汇聚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