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贵州 > 正文
   
 
贵州习水返乡农民工“点亮”古茶树经济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06-24 20:4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6月23日电 题:贵州习水返乡农民工“点亮”古茶树经济

  新华社记者李平、齐健

  曾在福建安溪务工的贵州农民工周枞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由一个山村穷小子变成如今的高级评茶员,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我1998年到安溪打工时个子小,工地都不要。经人介绍才进入一家铁观音加工厂当了学徒。”周枞胜说,在安溪10年,他不仅掌握了铁观音的制作流程,还学会了茶苗培植扦插、茶叶加工品鉴等技艺。

  2005年,已是一名优秀制茶师的周枞胜第一次返乡过春节,看到家乡野生古茶树生长的芽头翠绿健壮,比人工施肥长出来的茶树芽头还好时,内心一阵欣喜。

  “当时我就萌生了返乡发展古茶树产业的念头。”周枞胜说,随后几年家乡村民随意砍伐上百年古茶树当柴烧的举动,更让他坐立不安。2008年,已在安溪事业有成的周枞胜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带着多年的积蓄返乡创业,准备凭一己之力“点亮”家乡古茶树经济。

  周枞胜的家乡位于川黔渝交界处的贵州习水县,是一个适宜古茶树生长的大山区。据习水县林业局初步统计,全县有古茶树233759株。其中胸径大于10厘米的古茶树100369株,1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9311棵;最年长的古茶树有550年树龄。

  “为保护好古茶树,我每年花4万元聘请村民保护大山里的3万亩古茶树,同时尝试用炒制乌龙茶、铁观音的方法制作古茶树产品,期望用产业的方式带动古茶树的保护。”周枞胜说。

  但试制过程充满艰辛。周枞胜说,创业前4年,因为找不到开发古茶树的正确方法,他亏损了近200万元,并因建厂房背上100多万元的高利贷。

  转机出现在2012年。一位偶然品尝过周枞胜古茶树产品的外地客商建议他发展红茶类产品。为了制出一壶上好红茶,周枞胜又回到福建,在武夷山学习红茶制作法,并成功制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特等金奖”的习水古茶树红茶产品。

  企业效益好转带动了当地茶叶的收购量。“2012年,单我的茶叶公司就向周边村民收购了3000多斤古茶树干茶,今年则收购了7000多斤干茶,仅茶青一项就向村民支付了76万元的报酬。”周枞胜说。

  习水县林业局副局长穆兵表示,近年来通过周枞胜的产业带动,习水县陆续成立了7家公司发展古茶树产业,年产值约5000万元,带动2000余名村民采茶制茶,仅采摘茶青人均增收1200多元。

  村民陆鹏告诉记者,今年他从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采摘了420余斤野山古茶树茶青,卖了2万多元,占他家庭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由于古茶树值钱了,不少村民还扎起了篱笆把古茶树保护起来,白天不时到山上转悠,生怕被人偷走。”

  为了持续保护发展好古茶树资源,近年来周枞胜还投入近50万元资金扦插、育种出200余万株古茶树苗,并成功试栽1000多亩古茶树。

  如今,周枞胜准备尝试电商营销、茶旅一体化等方式,拓展习水古茶树的发展空间,让曾经的“烧灶柴”变为村民的“致富树”。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贵州,习水,返乡,农民工,点亮,茶树,经济,新华社,贵阳,6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2016年贵州高考文科女状元林中文:史上最漂亮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 发现最美铁路 走进多彩贵州
 
     
 
 
 
 
 
     
 
 
  商家广告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实时热点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