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贵州 > 正文
   
 
贵州:三线力量铸就国防工业丰碑(图)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06-27 19:32  来源:大河网
 
 
贵州某军工企业的萃取装置王斌摄
贵州某军工企业的萃取装置王斌摄

  50多年前,无数干部、知识分子、工人、民工和军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浩浩荡荡奔赴贵州这片土地,开启了贵州高原“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

  从1964年到1978年,14年的筚路蓝缕,他们在贵州的茫茫大山中,建起了成千上百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设施、科研单位、医院和学校,成绩瞩目。

  一次重大战略转移

  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但有些记忆,是如何也抹不掉的。

  “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在贵州大量投资,进行‘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根据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的估计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

  这是2009年版的《贵州省情》教程对“三线建设”的简略介绍,一语道破“三线建设”对当时国家国防的重要性。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为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成千上万的支内职工告别亲人,舍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沈阳等地聚集到祖国的西南腹地贵州,扎根大山深处,怀着无私奉献的决心,投入到“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中来。

  草创初期的困难不言而喻。刚开始时,创业者们居住条件恶劣,要么住帐篷、草房,要么借助老乡民房,后来还亲自动手修建“干打垒”房屋;生活设备也是极其简陋,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蔬菜……

  即使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三线人”怀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三线精神,用燃烧的激情岁月,创造了一个个“三线建设”奇迹。

  一个从无到有的奇迹

  贵州,这个地处云贵高原的省份,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无论身在何地,苍茫无际的大山,总是能第一个进入眼帘。而在50多年前,用到处都是“荒山野岭”来形容她一点不为过。

  可是,经过“三线人”的艰苦奋斗后,贵州军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开书写“奇迹”:

  1964年10月,贵州军工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提供核燃料。

  1966年12月,试制生产的DJS-121型电子计算机成为我国最早批量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为“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做出了贡献;

  1970年,高原上的第一架飞机是在贵州制造。

  1970年,为飞机配套生产的黎阳公司,制造出的第一台涡喷式发动机,获国家质量银奖。

  回首过去,这是不畏艰辛而自力更生的14年,是筚路蓝缕14年,是充满艰辛成绩却让人奋进的14年。

  可以说,这14年,贵州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从无到有,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一首永在路上的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军转民的巨大转型中,贵州国防工业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坚持把“军品为本、民品兴业”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促进了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贵州军工研制生产的自走式采棉机,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研发制造采棉机的国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开采技术装备产业已成为贵州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此外,贵州的民爆产品在爆破行业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贵州国防工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大力实施资本营运战略,力源液压、振华科技、贵航股份、航天电器、久联发展等骨干企业先后成功上市。

  近两年,贵州国防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军工地位大幅提升。2015年,贵州军民融合工业总产值高达近400亿元。

  今天的贵州,正在以后发赶超的“贵州速度”,书写着跨越发展的绚丽华章,奋力实现同步小康梦。相信在这期间,贵州国防工业必将为推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贵州,三线,力量,铸就,国防工业,丰碑,贵州,军工企业,萃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商家广告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实时热点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