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地方频道
天阅媒体
网络时报
网站首页
北京
河北
山西
吉林
陕西
青海
宁夏
河南
浙江
江西
台湾
湖南
广西
四川
贵州
香港
保定
内蒙古
上海
天津
重庆
辽宁
甘肃
新疆
山东
江苏
安徽
福建
湖北
广东
海南
云南
西藏
澳门
杭州
黑龙江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贵州
> 正文
财经新闻
娱乐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热点评论
贵州赤水:27年“生态接力”赢来山青民富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07-05 19: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7月5日电 题:贵州赤水:27年“生态接力”赢来山青民富
新华社记者李银、李平
地处川渝黔交界处的贵州省赤水市,自1990年首次提出“生态立市”以来,10任书记10任市长一任接一任严守生态底线,财政“穷”市因此赢来了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农民人均收入也大幅提高,在革命老区探索出了绿色转型新路。
生态恶化倒逼发展转型
初夏时节,走进因红军“四渡赤水”闻名中外的贵州赤水市,犹如走进绿色的画廊。赤水河两岸的翠竹压水接天,几乎看不到尽头。空气中每立方厘米3万多个负氧离子,让人沉醉。
“赤水的好生态,也是近30年的事情。”赤水市市长谭海说,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赤水市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每年2万立方米的森林采伐量让当地森林覆盖率降至46%,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3.6%。
变坏的生态倒逼发展转型。1990年赤水确立“生态立市”目标,随后通过逐年退耕还竹、封山育林、减少森林采伐等措施,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河流含沙量年均下降两个百分点以上。
“仅1999年以来,赤水市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等工程,连续10年造竹70多万亩,每年减少森林采伐6万亩,赤水河每年向长江减少泥沙排放量400万吨。”赤水市林业局局长李绍彬说。
而近年来的人工湿地建设、赤水河环境综合治理等,也让赤水河的生态环境日渐改善,并成为长江珍稀鱼类洄游繁衍的生存通道。
“除去耕地农田,现在的赤水已找不到可以造林的土地。”李绍彬说,81%的森林覆盖率,不仅让赤水成为西南最大的竹材产区,也成为全国唯一以县级行政区划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生态”责任一棒传一棒 “一减一增”改善环境
在100多公里的赤水河沿岸,相比依靠酒和煤富裕起来的市县,赤水的财力相对较弱,2015年财政收入刚突破10亿元。但长期以来,赤水在保护生态方面却不遗余力。
“2006年赤水财政收入不到1.5亿,但从那以后,我们先后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32个,涉及产值1.5亿元,政府每年因此减少税收近5000万元,拒批不符合生态保护的项目25个。”谭海说,在关停污染项目的同时,1990年以来,赤水市先后投入165亿元,实施与生态建设有关的项目75个,全市生态环境在一减一增中持续改善。
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认为,穷财政坚持搞生态,既是发展倒逼的转型使然,也是科学制度实行的必然结果。“重大事项四大班子集体决策制、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取消重点生态乡镇的工业发展和财税收入考核、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等"硬杠杠"制度措施,都让地方一把手不敢肆意妄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重任一棒传一棒,不敢丝毫懈怠大意。”
据了解,27年来,赤水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政治责任,市委书记始终做到对生态建设重要工作、重大问题、重点环节和重要案件直接部署、协调、督办,市党政班子成员以“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上率下、上下联动,把生态建设责任延伸到基层,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
绿水青山让20余万农民吃上“生态饭”
走进赤水市凯旋村村民向朝栋家,他家中3亩耕地里横躺着的30多块丹霞石长满了绿油油的金钗石斛,这一丛,那一簇,仿佛给石头穿上了绿衣。
“这里的环境为石斛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我一年光种石斛收入就2万多元,是种粮的10倍。”向朝栋说。
向朝栋仅是赤水市农民吃生态饭、发生态财的缩影。依托全市131万亩竹海和世界丹霞地貌等资源,赤水20余万农民依靠三大“生态产业”,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一是“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殖”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截至2015年底,赤水发展商品竹林超过50万亩,金钗石斛7万亩,竹下乌骨鸡600万羽,年产值10多亿元。
二是生态工业。依托竹海,赤水市发展竹造纸、竹工艺等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企业70余家,竹产业产值40多亿元。当地10多万竹农单靠卖竹原料人均增收2000多元。
三是以旅游为主的生态服务业。赤水旅游人数每年以30%的速度井喷式增长,旅游产业占全市GDP的26%,5万人通过旅游逐步脱贫致富。
况顺航说,依托生态产业,赤水城乡居民收入每年以14%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611元,全面小康社会指数达到95%。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贵州,赤水,27年,生态接力,民富,新华社,贵阳,7月,5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
上一篇:
杨波:在“贵州屋脊”书写壮丽青春(组图)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
下一篇:
贵州省民政厅:强降雨已致44人死亡20人失踪
商家广告
最新推荐
南航贵州机务旺季日记:机坪通宵“润肺”护
“它”是贵州人招待贵客的美食,当地人超喜
贵州玉屏:战高温 忙抢收
世界级濒危物种“寿带鸟”现身贵州湄潭
贵州发生一起事件,位置就在贵阳市,画面曝
贵州最高气温超过35℃!开车的朋友请注意,
贵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前行
乡村振兴开新局 贵州聚焦“兴”“美”“好
峰林、峡谷、溶洞、瀑布 多彩贵州魅力十足
贵州省长谌贻琴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深圳文化“活地图”的喜与思
新房子、老物件,回忆和现代气息
安徽省企业发展研究会传统文化产
35岁女主晒独居生活,不豪华但却
助力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聂飞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智能
台州日报论“九富”⑦丨构建文化
“红色文化在陇原”小程序正式上
他是我们的家人
北京市司法局:刘宏伟律师对当代
北京市律师协会:刘宏伟律师对当
丰台区司法局:绝凌高处多风雨,
实时热点
关于天阅
援助天阅
广告合作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05049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