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贵州 > 正文
   
 
腊子口的“神兵” 是位贵州小哥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07-19 23:10  来源:贵阳网
 
 

腊子口乡离甘肃省迭部县县城90公里,80年前,红军长征经过这个险隘,与敌军激烈交火。在当地人的传说中,红军中有一位名叫“云贵川”的少年英雄以一根竹竿翻越绝壁,带领队伍迂回至敌后占领制高点,策应主力军队从正面攻破敌人堡垒。

  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位小红军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是贵州苗族人,因不知道其姓名,战友叫他“云贵川”。

  拿竹竿翻绝壁绕到敌后攻击

  腊子口乡在迭部县县城东北处,沿线两侧的山峰险峻,几近垂直的峭壁直插云霄。腊子口是其中最险要的一处,最窄处仅有30米宽。

  红军于1935年9月17日到达腊子口。占尽地利的敌军,依仗腊子口易守难攻的地形,躲在碉堡里大肆扫射,正面进攻根本无法展开。红军决定组织敢死队,迂回至侧面,攀上陡峭的崖壁,绕到敌人后方。

  红军是如何攀上陡峭的悬崖?当地人流传着“腊子口上降神兵”的传说——一名红军战士以一根竹竿翻越绝壁,绕到敌人背后,配合主力攻破敌人堡垒。这位“神兵”被认为是一名叫做“云贵川”的小战士。

  在很多书上也有类似的描述:一位绰号为“云贵川”的苗族战士以一根带铁钩的竹竿,勾住悬崖缝隙,顺着竹竿最先爬了上去,将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红军战士爬上悬崖后,向悬崖下的敌军阵地投掷手榴弹。敌军后背突然遭袭,慌乱中逃离阵地。

  飞夺泸定桥也有他一份

  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韩馆长说,根据多方搜集的可靠资料,“云贵川”并非只是传言,而是确有其人。他是一位在贵州入伍的苗族战士。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云贵川”早在3个多月前的飞夺泸定桥一役,就已立下战功。

  杨成武将军所在的红四团被称为“开路先锋”,是在腊子口、泸定桥率先突破敌军防线的先遣部队。夺取泸定桥的22勇士、飞下腊子口的“神兵”都出自这支队伍。

  杨成武在1992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详细记下了关于“云贵川”的记忆片段。“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班长廖大珠一起冲进了火海。”

  泸定县原人大主任王永模曾在上世纪80年代,赴京拜访杨成武将军,搜集夺桥22勇士的资料。王永模一字一句记下了杨成武的原话:“‘云贵川’是贵州苗族人,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里采药谋生,练就了一身攀援的本领……”

  腊子口战役后云贵川消失了

  腊子口战役后,“云贵川”去了哪里?对此,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而长征史料中也没有任何的记载。

  致力寻找夺桥22勇士的王永模,也没有找到“云贵川”的下落。“云贵川”的长征仿佛在腊子口戛然而止。

  时至今日,“云贵川”的下落依然成谜。长征研究专家费侃如说,当时贵州大约有1万人参加了红军。这些战士,大多在历次战斗中牺牲,还有很多没留下姓名。“‘云贵川’是贵州籍普通红军战士的代表人物,他或许将成为贵州籍红军将士的代名词。”费侃如说。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神兵,贵州,小哥,口乡,甘肃省,迭部,县城,90公里,80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商家广告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实时热点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