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视窗讯(通讯员 常赟 吴兴春)花海毕节华灯璀璨,磅礴乌蒙佳友云集。近日,独具彝族特色毕节大方县城专家云集、满座一堂、热闹非凡。他们都是在彝族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在秋风飒爽的金秋八月,应邀参加了由贵州省文化厅、毕节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彝博会”)。

自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后,毕节市紧紧结合“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首次在古彝圣地隆重举办本届“彝博会”,全面彰显了古彝雄风,推动了彝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三十五开局之年,举办本届“彝博会”对毕节试验区发展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产业,引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助推试验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多彩彝族文化,谱写强省毕节篇章
本届“彝博会”规模大、规格高、影响深,当天参加的不仅有彝族专家学者,还有从中央到地方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全国各大新闻媒体记者。他们的到来,对试验区彝族文化、彝族风情、旅游产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也让世界认识了多彩的贵州,了解了富有浓郁彝族风采的毕节。

8月1日至8月5日期间,他们满怀仰慕心情踏进这片古彝圣地,走进神秘水西古城,无比激动地参加了试验区“彝博会”开幕式、彝族文化产业及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参观了富有彝族文化特色展销会。同时,极具古彝风采的《奢香夫人》电视剧、《烈焰奢香》大戏剧以及由彝家演员表演的彝族歌舞都令人陶醉,也让大家流连忘返。在这五天时间里,他们也领略了多彩的彝族文化,感受到了彝家人的多才多艺、彝家汉子的豪爽自信、彝家姑娘的温柔贤惠。

本届“彝博会”得到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云南、甘肃、四川、陕西等兄弟省市和省内各市州通力合作,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等品牌的引领下,毕节试验区抢抓历史机遇,搭建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让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究彝族文化。在充满学术氛围的高峰论坛上,大家对彝族文化产业作了深入细致地研讨。这些都对毕节试验区未来发展彝族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从古彝文化产业的方面,谱写着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毕节篇章。

近来,毕节有“水西腹地,奢香故里”“中国农民画画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漆器之乡”等文化品牌,但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没起到明显成效。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为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探索新经验。”的使命职责和亲切厚望。因此,近年来,毕节奋力探索文化产业,尝试让文化产业带动旅游发展、经济腾飞,大力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此外,毕节试验区严格按照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通过本届“彝博会”取得的丰硕成果,紧密结合发展彝族文化有利优势,力争把试验区建成全国独特的彝族文化高地、古彝圣地和走廊要地,强力推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进程。

丰富资源优势,打造独特毕节品牌
毕节是珠江、乌江发源地,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西邻云南,北接四川,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457米,平均海拔1400米,国土面积26853 平方公里,辖七星关区、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 威宁、赫章7县1区263个乡(镇、街道),居住着汉、彝、苗、回等46个民族904 万人,其中彝族人口70余万人,具有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古彝品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交通旅游、气候条件、历史资源等优势。

历史悠久、彝族文化非物质遗产是毕节的一大特色。在彝族历史长河中,留下神秘厚重的文化元素。毕节也是全国独具魅力的“古彝圣地”“文化高地”和“走廊要地”,在发展古彝文化品牌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届“彝博会”的胜利召开,不仅全面展示了彝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品牌、文化魅力,还将让试验区肩负起发展、推广本土彝族文化的历史使命。让古彝雄风吹遍神州大地,弥漫整个世界。

作为生活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带的民族之一,毕节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和其它民族一道为藏羌彝走廊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彝族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据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说,毕节彝族占了贵州省彝族人口的70%以上,并保留着完整的彝族文化体系,这里有沿袭千年的土司制度、有浩如烟海的彝文典籍、有名传千古的女杰奢香、有沿用至今的“龙场九驿”、有神秘的向天坟和古老的撮泰吉。吉狄马加还说:“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毕节都无愧为古彝圣地、文化高地、走廊要地。”
“彝博会”期间,由彝族演员表演的彝族古剧《撮泰吉》,那古朴的彝风、幽默的表演,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般美感,深受大家的钟爱。美国密歇根奥克兰大学文理学院教授理查德·斯汤普斯曾访问中国20多次、到访贵州5次,30多年前曾到毕节彝族地区进行考察研究过。在“彝博会”上观看了彝族古剧《撮泰吉》表演后,他说,《撮泰吉》的普世价值应该给全世界分享。人类应该从历史中学习并活好当下,规划未来。他希望能够多学习多了解一些彝族文化,并把彝族文化推向世界。
文化道路齐飞,实现“走廊”经济富民蓝图
本届“彝博会”不仅充分体现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精神,还充分发挥毕节彝族文化核心区作用,积极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遗产资源闯出生态与发展并进、文化与产业协调并举的新路,助推毕节坚持“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打造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战略目标,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
在西南浩瀚历史中,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筑“石门道”、奢香开“九驿”以来,毕节交通环境不断改善,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不断繁荣进步。大批内地人口也带着先进文化、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进入西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密切交往,促进了“茶马古道”的加速形成。
今天,毕节飞雄机场开通、县县通高速、黔西北通高铁的实现,便捷的大交通将改变毕节人的大思维,他们将会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为契机,用“背水一战、敢闯敢拼、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精神,推动毕节大产业、大旅游、大数据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稳健发展。毕节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矿场资源、旅游产业等资源,也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南方丝绸之路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这将为贵州毕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注入强劲发展动力。作为首届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承办地,毕节与“走廊”沿线兄弟省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相似度高、互补性强,也将催生出广阔的合作前景。在广袤的黔西北大地,试验区人将为打造毕节文化品牌,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同兴、游客互送、交流合作、经验借鉴、优势互补,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
毕节试验区的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目标,也将会随着彝族文化、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繁荣昌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给经济基础带来巨大的反作用。毕节彝族文化同样也蕴含着浓厚的试验区精神,传承保护好独特的彝族文化,是毕节试验区人民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并将其提升到一项长期的战略高度。这充分说明了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试验区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产业,是历代彝族同胞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更是整个试验区人民决战贫困、发展经济、后发赶超的文化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建设,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产业建设,都会对试验区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底蕴也将成为试验区经济发展深层次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