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恩才正在烤豆腐
夜幕降临,秋风习习。一个小炭炉上,细细密密的铁丝网架上,大方豆腐透着微弱的火光,散发出丝丝豆香。三十多岁的杨恩才两口子,每天靠着这小小的豆腐,养家糊口。
常客光临 夫妻得意
炭火,明明灭灭地燃烧着。傍晚七点不到,去黔灵公园散步的游客和情侣们,不免坐下来吃些大方豆腐,摆摆龙门阵。
一片大方豆腐,蘸些辣椒面,就着一碗稀饭,罗正萍的一顿晚餐算是打发了。丈夫杨恩才,在一旁忙着招呼顾客。
三位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是从浙江来旅游的,虽说辣得直吐舌头,可手中的牙签,仍一个劲地往豆腐上猛戳。一百五十片大方豆腐,不一会儿便被消灭干净了。
“怎么转移阵地了嘛,前两天不是摆在公园大门口的吗?害得我们一路找来。”小摊前,走来4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其中一人一边落座,一边半开着玩笑。
“生意难得做,不好意思哦。”杨恩才展开眉眼,笑着解释道。“先来300块。”“要得,多送你们几块豆腐。”说话间,杨恩才往烤架上,又加进了六片豆腐。
“每天,都有三四帮人来吃豆腐,他们早就认识我家两口子了。”常有老主顾来光临,杨恩才很是得意。
傍晚八点不到,豆腐已经销售一空。从座位上站起来,环顾四周,杨恩才一抬手说,“你看嘛,周围还有这么多摊子没有卖完,我们就已经打烊了。”
食材地道 源自老家
佐料辣椒,对豆腐的口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每次回老家大方猫场,杨恩才便要带回几百斤山辣椒。“这些山辣椒,没有经过化肥催长,辣味香,正点。”每每提到自家的辣椒,杨恩才显得底气十足。也是,贵阳人不是说,“野菜要比大棚菜香嘛。”对于这个理,杨恩才是琢磨透了的。
制作辣椒,他很有讲究。每天,杨恩才将辣椒炒好后,放进石材打制的擂钵内,一下一下地碾成绒面。五、六斤辣椒,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虽说市面上的大豆,个大、圆润饱满,可杨恩才总喜欢回老家采购本地豆子。“细啷啷的、个子小,但做出的豆腐,豆香味浓。”这是杨恩才摸索出来的经验。
为了孩子 起早贪黑
每天凌晨6点多,杨恩才夫妇便将头天泡好的二十斤豆子,打成豆浆。然后煮浆水、纱布滤豆渣、酸汤点豆腐、纱布榨干、豆腐切成片、制作蘸面……这一忙,便到了吃响午饭的时间了。洗把脸,然后挑上担子,小两口便开始在贵阳大街小巷游走叫卖。
夜幕降临,黔灵公园大门口一带,成了杨恩才两口子的歇脚处。老主顾们常会“循着”味道,到此一饱口福。
“每天累得遭不住,每当不想做了,我老婆就说,再捱一下。上有老,下有小,要吃饭嘛。只希望生意保住,15岁的儿子能够多读书,考个好学校。”正打扫地面卫生的杨恩才鼓励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