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地方频道
天阅媒体
网络时报
网站首页
北京
河北
山西
吉林
陕西
青海
宁夏
河南
浙江
江西
台湾
湖南
广西
四川
贵州
香港
保定
内蒙古
上海
天津
重庆
辽宁
甘肃
新疆
山东
江苏
安徽
福建
湖北
广东
海南
云南
西藏
澳门
杭州
黑龙江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贵州
> 正文
财经新闻
娱乐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热点评论
贵州塘都:如何理解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人”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10-05 23:05 来源: 澎湃新闻网
当下,传统村落面临两个困境:一方面,大量传统乡土建筑久失修、杂草丛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功能丧失,新建现代民居与原有景观冲突明显,这可归为物质层面的破败;另一方面,是村落的空心化,人口的老龄化,年轻劳力不断外流,造成村落文化传统的断裂,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认同感、热爱逐步消亡,这是精神层面的衰亡。
有的文化遗产学者认识到,要保住传统村落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留住人。比如,杜晓帆认为,人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灵魂。村落的变化来自人的变化,因此必须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在满足村民追求现代生活的前提下,考虑与之配套、相互协调的建筑或改造方案,否则传统村落难以保住。
这种思路虽然看到了人的因素,但落脚点还是文化保护。同时,在这类研究中,对人的讨论往往流于浪漫化,空泛提及“留住人、满足人”等概念,并未触及深层结构。
笔者认为,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文化遗产学界应该借鉴吸收的资源。我们应该问“为了谁的村落保护”?村落保护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保护,而同样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基本秩序问题。
我们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塘都村为案例,在为期两个月驻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该村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传统银饰打造工艺的传承与挑战切入,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该村基本经济社会生活数据,描述该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本文尝试站在更加宏观的视野去理解传统村落,理解人口流失的深层原因。
塘都村的银饰工艺与银匠
塘都亻革家寨2位于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距离黄平县城35 km,重兴乡政府驻地8 km。根据政府网站提供的经济数据,塘都全村生产总值154万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86元提升到了1600元。目前全村共有10个生产小组,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在农忙时节,会与邻里协调互助。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销售,在农业上属于典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塘都成年定居者统一的职业是农民,但也身兼多职,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者一般不会荒废自家的田地,农忙时节关门谢客。
塘都村的梯田
中心水塘及部分传统建筑
亻革家人对银饰的器重程度胜过金钱,银饰也是姑娘们身份的象征。亻革家银饰目前仍作为主要仪式物品而存在、流通、传承,它既有经济上维系性别权力平衡的意味,更有文化上凝聚族群认同的功能。在黄平亻革家主要3个村寨——望坝、枫香、塘都中,塘都银匠最多,银饰打造工艺水平最高。周边亻革家人只要需要银饰,大都会请塘都的银匠。塘都村银饰传承情况相对较好,现有10户左右进行银饰加工。一般是客户拿银子给银匠加工,银匠只收加工费,价格约为20~30元/两,一套完整银饰加工费约为8700元。银匠自身不囤银,依照客户要求确定,多为传统纹饰。
塘都银匠目前的客户群只限于亻革家人。亻革家人只承认自己族人的银匠,从来不会购置苗族的银饰。这既是由于亻革家信仰文化所塑造的纹样与苗族有差异,也不乏历史原因造成的亻革家人对苗族的抵触情绪。于是,亻革家银饰的流通在族群内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销体系。
老银匠A今年63岁。银饰工艺是家传手艺,到他这一辈,是第四代银匠。他18岁开始打银,曾收过不少村内的徒弟。但这些徒弟之中,真正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因为这门手艺既需要吃苦,又需要一定天分,不少年轻人干两三天就放弃了,最终选择了外出打工。
A的徒弟B,是村里比较活跃的一个年轻银匠,今年30岁。B的爱人与A的儿媳是姐妹关系,也因此而师从A。除了继承A的工艺之外,B还自己创作了一些新颖的纹样,用在小型饰品上,也是在银饰上有所创新。
另一个银匠C比较有经营头脑。他自己印有名片,C的语言表述能力较强,甚至能把自己的银饰纹路,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内容来阐释。他的儿子不时在QQ放上自家银饰的照片,但自己并没有继承这门技艺的意愿。
不论A、B、C银匠,都没有因为打银而放弃农田的耕种。即使一些农田离家有一小时的步行距离,他们也不会放弃种田的时间来多打制一些银饰以换取可观收入,而是强调“有田不种,荒废就可惜了”。A与C每年由打银所获利润减去家庭开销,约在1~1.2万元。B的月收入平均为5000元,最好的时候能达到8000元,家庭开支每个月在2000~3000元。
传统银饰
我们调研发现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年轻人基本不愿从事银匠职业,最年轻的银匠B也已有30岁。有一位老银匠的儿子,曾经和父亲去龙场镇一起打工,学习银匠手艺,但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去了浙江,希望自己闯一闯。C的儿子也并没有打算继承银匠手艺,认为如果将来有别的出路,就不从事这项职业。
这对银饰工艺的传承非常不利。银饰制作工艺多为祖传或师传,但后者也是建立在姻联或亲属关系上。传统而言,非银匠世家的人想进入这个行当并不容易。正如上文提到,B也是由于与A有亲戚关系才得以拜师。这是由于,亻革家族群内部需求有限,银匠明白,多一个同行就相当于少一部分客户,因此银匠之间也在暗自竞争。对于手工艺者,他的资产不仅是田地,还有作坊,更重要的是客户群。因此,如果银匠的儿子都不学了,这门手艺的延续就比较危险。
为什么难以传承?我们通过考察发现,传统手工艺在塘都的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存在于3个层面:一是文化保护意识层面,由于外出打工和求学,与外界交往增多,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需求程度逐步减弱;二是造成保护意识缺失的直接动因——生计层面,个体的经济理性选择,即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计而外出打工;三是传统村落公共服务的缺失,导致整体村落环境破败,让有城市生活经历的年轻人更不愿留在乡村。这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不断削弱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
人口流失与“保护观念”的滞后
根据2015年重安镇计生办的数据,塘都村户籍人口1626人,其中常驻人口1173人,男女比例为1.04:1。20~59岁年龄段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53.7%;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9.3%,老龄化比较严重。根据重安镇人口计生办的统计数据,塘都目前的人口出生率为8.03 ,死亡率3.09 。人口的流出现状堪忧,根据村委会户籍统计资料,自2010—2014年间,流出与回迁的比例极不协调,流出643人,返回仅为116人,流出人口是返回人口的5倍还多。
塘都年轻一代,直接接触外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体会到现代生活方式与村落既有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以致从根本上不认可传统村落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说,并不是年轻人对手工艺不感兴趣,而是对手工艺背后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不感兴趣。
D是一位银匠的女儿,现年18岁。她在初中还差半年毕业时外出打工,地点是浙江。选择浙江,是因为哥哥在那里打工。D打工时,月收入2000元,但后来经济不景气,失业回家,下一步怎么办,还没有具体打算。她反复强调,农村人不如城里人有条件读书,所以读书不是出路,只能出去打工,且大部分是去浙江和广东。
D对塘都的传统婚恋模式非常排斥。她对自己同龄人十几岁就结婚、生孩子感到很不接受:“郁闷!那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结婚那么早干嘛呢?我还想再出去自由几年。”这是现代生活方式对她产生的影响。塘都传统上的婚姻模式是父母包办、幼年订婚,个别也有指腹为婚的。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门打工,在打工地恋爱、结婚的情况很多,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亻革家人的传统节日——踩亲节,其逐步变化也体现出这种婚恋模式的演变。每年正月初二和十五是亻革家一年一度盛大的“踩亲节”,枫香寨、塘都等亻革家人聚居较集中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踩亲”活动,四邻八寨的亻革家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跳芦笙、对山歌、赛马。他们利用这个机会,相互结交,谈情说爱。但是,近年来,踩亲节逐步成为一种表演化的仪式活动,甚至塘都村并非每年都举办踩亲节。年轻男女聚会和谈情说爱的方式,也随着现代生活接入发生了极大变化。
传统婚恋观的转变,只是传统文化改变的一方面体现。年轻一代对手工艺品价值的理解也出现了变化——从“日常生活需要”变成了“仪式性、象征性”的事物。D的妈妈为她准备了一套三件套盛装,手工的刺绣,再拿到重安镇制作,把蜡染那部分缝到一起;爸爸也为女儿打了一套银饰,项圈上还有专门一个饰品,是为女儿特别制作的。但对传统服装和手工艺,D更多是从其“符号”意义角度去理解。谈到出嫁时候的服装,她知道穿得好象征着家里条件好,有很重要的身份和财富,但认为“不怎么好看,只是很值钱,很重要”。D自己已不会制作这类嫁妆,更不知道上面纹样的含义,也没有任何兴趣学习传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塘都村的一位老年妇女,当我们要给她拍照的时候,她一个劲儿说自己没有穿戴上正式服装,直到穿上正装、戴好头饰,才允许拍照。老人仍视民族服装为正式服装,而年轻人则视其为一种仪式性的服装。另外,如今的塘都村,传统上以银饰作为最主要嫁妆的模式也在悄然转变,更时兴的做法是购置汽车代替传统嫁妆。
生计的选择
如果说人的流失是传统手工艺消亡的直接原因,那么,为什么人会流失?人可不可以不流失?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问题是观念问题吗?我们发现,任何手工艺都首先是一种生计手段,人在具体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必然做出有利于自身和家庭生计的理性选择。简单批评“观念滞后”是对传统村落的片面理解,无助解决任何实质问题。
支出
根据上文测算,银匠一年平均下来的结余在1~1.5万元之间。这在塘都村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需要通过全村的一个生计分析观测。我们把一个农户一生中最大的几项开销进行测算——礼仪性开销、教育、住房、医疗等。
(1)礼仪性支出:新生儿出生的喜宴花费在几千元左右;婚礼的彩礼从2万元到6万元不等,包括银饰的购置,一套完整的银饰和新娘服,价值不会少于7万元;婚礼喜宴的开销在2万元,与丧葬的费用不相上下,一场体面的葬礼在当地被认为是孝顺的表现;亲戚家有婚丧娶嫁这等大事时,村民还须送礼,所以这部分开支(估算为1万元)也必须计入总和。
(2)教育:自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村民孩子早年的教育对农户家庭并不构成太大的负担:小学阶段可在塘都村小学完成;初中需要到距离塘都村8km的重兴乡,学生可选择寄宿;高中阶段的教育就需要到县市中学,生活费在800元每月,学杂费每年2000元。如果选择进一步的高等教育,在800元生活费的基础上每年还有1万元左右的学杂费。因此,供养一个孩子完成大学需要家中储备10.2万元。这笔不菲的开销显然给农民家庭造成了很大压力,以至于不少孩子一完成初中或尚未完成就放弃学业,开始在城镇中成为较低端的劳动力。
(3)住房:房屋修缮、改造、新建在村民一生中总会或多或少出现。儿子继承父亲家宅后,必要的维修不可少,如果只是将传统木房的木板拆换,保留原有结构的话,材料费和运费不会造成太大压力,通常在1万元内可以解决。但如果选择新建,一栋新式木房的开销在12~20万元左右,这与新建现代砖房的开销基本持平。
(4)医疗:医疗开销是一项浮动性很大的支出。村中目前的养老保险为50元,碰上重大疾病,可有一部分报销金额,以A的经历为例,他住院一次的开销,除掉报销部分后,还有1300元。有的情况下,重大疾病没有上万元则无法医治。这时村民只能通过亲友和社会关系借钱救急,以后再一点点偿还。对于小病小伤,村民选择在村或镇的医务室解决。
综合以上几项,正常情况下,一个家庭完成以上事务,需储备34.2万元。如果把这一项费用平摊到农户30年的生活中,每月至少需要节省下950元才足以应付。塘都村民认为,一个4~5口人的家庭,3000的月收入可以将生活维持在中等水平。
收入
如果完全依赖现有农业产业形态,能否保证其获得上述收入呢?答案是不能。塘都居民每人0.7亩地,粮食平均产量是600kg/亩。这意味着,每人如果正常耕作,一年可以获得420kg粮食,而人年平均粮食消耗量在250kg,温饱已经解决,并有一定的粮食储备。
但是,塘都的农户就算有剩余的粮食,也不会拿到市场去售卖。这是他们面对当前粮食价格偏低形式下最理性的选择。塘都村距离最近的重兴乡集市有8km,这段是颠簸蜿蜒的山路,尤其在2015年通村水泥路修好之前,路况之艰险不难想象。村民笑言:“扛一袋的大米到集市,来回车费80元,出售大米60元,不赚还要赔。”对谨慎的农民而言,家中多备一些大米,并非坏事。贵州虽然气候温和,但旱灾水灾也不时会发生,多留一些粮食以防来年歉收是稳妥之举。另外,大米在塘都村也是一种礼仪交换的物品。每逢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宜,大家都会带上20斤大米到主人家表达心意,这也是源于稻作文化的颇有特点的地方习俗,大米的寓意非等值金钱所能取代。
是否可以尝试种植经济作物呢?前几年,部分农户响应政府号召,利用农闲时期的水田种植太子参,但是,其推广当年的市场价格是300元/斤,到了塘都农户产出时,收购价则变成50元/斤,令农户大失所望。而更尴尬的是,种植太子参过后,土地性质改变,必须休耕一年才能种回水稻。这使得塘都的村民面对新的种植品种时,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尝试。
在养殖方面,塘都几乎每户都养一两头猪或禽类,多在过年时宰杀。个别农户饲养马匹,供运输之用。与农产品比较而言,家畜家禽投入市场所需的环节与流程更为复杂。宰杀、加工、运输、贩卖,污水处理、检验检疫,这都不是个体农户可以一手操办,固然可以依靠外来人员收购,但这种模式下,农户处于生产链最底端,得到的经济利益有限。
总之,由于塘都自产的农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易、粮食不用于售卖,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成员在务农以外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则不可能维持以货币形式结算的生计。这也迫使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这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季节性的短工,如周边的建筑工地;另一种是长期的固定工作,到贵州大型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打工,参与城市基建或小商品生产。目前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在120~150元/天,这刚好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一部分村民攒够积蓄后回家,而另一部分则选择永久离开。
因此,对照银匠的收入,可以看出,如果不外出打工,留在村内的银匠如果每年能有1.2万元左右盈余,则可满足生计需求,与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差不多,没有显著的优势。可以说,留在村内以银匠为职业,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免去了离家的奔波之苦。但是,对年轻人而言,这个“好处”与外出打工可能获得的机遇而言,太过微不足道。而且由于银饰打造工艺对技术要求很高,同时也有严格的师徒网络和家庭壁垒,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这项工艺。照此看来,传统工艺的中断也就不足为奇。
乡村公共服务的缺失
上文提到,一个导致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中而追逐城市生活的原因,是对整个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排斥。当然,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更符合年轻人的心理,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城乡在公共服务体系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农村至今无法提供可以和城市相匹配的基本服务。最典型的一个现象是塘都村恶劣的环境状况。D对塘都老一辈的生活习惯明显不认可,在访谈中,她不断抱怨,村里遍地垃圾,“他们每天就这么乱扔垃圾,没素质!”在我们的访谈中,村长、支书以及村医生,都纷纷表示了对垃圾问题的无奈。塘都村没有垃圾处理系统,是卫生环境每况愈下的客观原因。过去的垃圾由剩菜烂饭等有机物构成,大多可以被自然降解;最近一些年,随着塑料袋和食品塑料包装的迅速增加,白色污染日趋严重,而唯一的排污方式竟是靠下雨,通过雨水冲到山下的河沟里,等于是“处理”掉了。
随地丢弃的垃圾
年轻人的抱怨当然有理。但如果只把随地扔垃圾的行为诉诸道德批判,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因为这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范畴。赵燕菁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农村,比生计负担可能更重大的一种危害,就是农民根本没有基本公共服务。相比一些农村,塘都的问题更为严重,村委会行动力比较有限,基本只有上传下达的功能,而在引导垃圾治理等方面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实际上,塘都的垃圾与环境问题,很难在村这一级别得到有效控制,因为没有一条乡镇级别处理运输垃圾的线路,塘都垃圾的清理也只是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程度。与此类似,缺失的基础公共服务还包括消防、医疗、教育等等。
因此,由于生计而出走,以及严重缺失的公共服务,直接导致新的一代对村落生活方式从骨子里的排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难再指望他们认同传统手工艺,更不可能要求其学习和传承。
讨论:重新理解传统村落中的“人”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回应文章开头提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基本秩序问题”?
首先需要重新认知的,是“人的流失”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人”背后的经济和社会要素,比单纯从文化角度去解读“人”更具意义。认识传统村落的基础,是认识到人口的流出是出于生计的必然需要;也要认识到人口流出的正向价值所在4。比如,在塘都,国家的土地政策已经规定了增人不增地,意味着如果不开垦新的土地,必须有适当的人口流出才能满足维持资源与人口的平衡,在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高时,合理的人口流出并非完全是消极的。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并不是终点,而是为解决更广义上的三农问题提供另一种途径。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城市化并非矛盾体,其目标都应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造农村社会结构,发展可持续农业。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中国社会快速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在学理层面,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的命运,或者说是“村落的终结”,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实践层面,政府所面对的村落的终结命题,不仅包括文化遗产的终结,更包括村落政治、经济、环境、社会、人口等各个构成要素的互连与脉络的走向。
当我们讨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消失时,即使关注到“人”的问题,也不能仅停留在呼吁“留住人”的层面,而要深入考察人口流出的根本原因。同时,当我们讨论年轻人因为外出打工、学习接触到外面的文化,进而对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不再感兴趣时,也不能仅仅呼吁他们重新“拾回兴趣”,而是要去理解他们离开村落的根本机制。
总之,人口和土地资源之间必然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前现代社会中,这种平衡可能由战争或是其他强迫性的人口减少等方式而实现。在今天,当村民们能够通过人口流出的方式,通过外出打工换来更好收益的方式,自发解决人口与资源紧张关系时, 仅仅谈论这种途径所造成的文化遗产的困境,便显得过于粗糙且矫情。
(作者燕海明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社会学、文化记忆、全球化。原文曾发于《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第4期,有编辑和删节。)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贵州,如何,理解,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当下,传统,村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
上一篇:
石河子大学竞技体校与贵州省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签约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
下一篇:
贵州铜梓县百岁老人生日宴:四代子孙齐聚 超2000人贺寿
商家广告
最新推荐
南航贵州机务旺季日记:机坪通宵“润肺”护
“它”是贵州人招待贵客的美食,当地人超喜
贵州玉屏:战高温 忙抢收
世界级濒危物种“寿带鸟”现身贵州湄潭
贵州发生一起事件,位置就在贵阳市,画面曝
贵州最高气温超过35℃!开车的朋友请注意,
贵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前行
乡村振兴开新局 贵州聚焦“兴”“美”“好
峰林、峡谷、溶洞、瀑布 多彩贵州魅力十足
贵州省长谌贻琴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深圳文化“活地图”的喜与思
新房子、老物件,回忆和现代气息
安徽省企业发展研究会传统文化产
35岁女主晒独居生活,不豪华但却
助力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聂飞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智能
台州日报论“九富”⑦丨构建文化
“红色文化在陇原”小程序正式上
他是我们的家人
北京市司法局:刘宏伟律师对当代
北京市律师协会:刘宏伟律师对当
丰台区司法局:绝凌高处多风雨,
实时热点
关于天阅
援助天阅
广告合作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05049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