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福泉市,通过推荐就业改变生活面貌的贫困人员。 杨云 摄

贵州西秀区,农民在自家流转土地上为企业打工,实现不离土不离乡就业。 杨云 摄
中新网贵阳10月17日电 题:“千企帮千村”促贵州在脱贫攻坚路上提速
作者 杨云 黄蕾瑾
“三分之一的工人是福泉市‘一户一人就业计划’推荐来的贫困家庭农民。”在贵州恒天门窗有限公司厂区,总经理杨彬指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说。
目前该企业有93名工人,其中37人来自当地政府建档立卡的困贫户家庭。进厂三个月,都已经成为熟练工。现在人均可以拿到2500元(人民币)工资。
“脱贫发家谈何容易?”家住福泉市马场坪街道甘粑哨村的杨贵婷告诉记者,“丈夫瘫痪在床多年,女儿读小学,自己没有文化,只能靠种玉米维持生活。”进入工厂后,杨贵婷年工资收入3万余元,一家三口年人均收入可达一万余元。按年人均收入低于2968元贵州省黔南州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杨贵婷一家不仅脱了贫,年人均收入约为当地贫困标准的3倍。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福泉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万户约3.12万人。
为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福泉发挥工业型城市企业集中优势,开展企业对口扶贫工作。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一对一”联姻帮扶贫困村,仅贵州福泉市108家企业与74个行政村、64个组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脱贫产业、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等。
在此基础上,福泉市提出“一户一人就业计划”。按照“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建立贫困户劳动力台账和就业扶贫台帐,鼓励福泉企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就业,对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实行奖励和优惠政策措施,确保企业发展贫困户脱贫民生受益扶贫工作解困。
“脱贫是基础,小康是目标。”福泉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孙学艺告诉记者,“通过将贫困户未就业劳动力按照其岗位需求和就业意向进行分类,对贫困户劳动力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贫困户零转移就业家庭重点帮扶计划’,并结合企业招用工情况,有针对性的推荐贫困户到合适岗位就业。”
截至2016年10月,福泉市累计有5504户贫困户9117人实现转移就业,72.16%的贫困户实现了一户一人转移就业。福泉市政府联合企业扶贫,构建起良性的社会发展生态圈,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赢,促进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从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贫困村到“生态秀水-美丽乡村-普定乡愁”的嬗变,贵州普定县秀水村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448元提高到2015年底的10038元,同比增长84%。
秀水村由7个自然村寨组成,共有农户972户3074人,其中贫困户527户1321人,以前主要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该村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却由于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缺乏资金等因素影响,始终难以摆脱贫困面貌。
2015年4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千企帮千村”大扶贫行动计划,贵州兴伟集团帮扶秀水,共投资3.7亿元人民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成了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城郊休闲旅游基地。
跨越式的变化缘于普定县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投资帮扶、秀水村民全民参与,“秀水五股”模式,探索出一条社会力量包干扶贫、旅游产业带动扶贫的发展新路,成为贵州精准扶贫的样板之一。
毕节是国家扶贫试验区,全国政协高度重视毕节的扶贫工作。在全国政协支持下,恒大集团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精准脱贫,恒大集团计划在三年内投入扶贫资金30亿,创下了中国企业扶贫投入纪录。
根据公布的计划,恒大集团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吸纳就业扶贫、发展教育扶贫和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多管齐下精准扶贫大方县。
恒大响应国家扶贫号召,但选择的帮扶对象不是一个村,而是整个大方县389个村。再看大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这样的贫困县就是当前“硬骨头”的典型。
一些反贫困学者认为,作为中国龙头民企,恒大对口帮扶大方县,在中国扶贫史上实属力度最大、受益人数最多、措施最全面、模式最创新、效率最高,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样本,一切经验探索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0月,贵州自2015年启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共有1772家民营企业、148家商会参与结对帮扶2014个贫困村,计划投资120.24亿元,实施项目447个,带动近4万贫困人口就业。
2015年以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在全国开展了“万企帮万村”行动,已有2200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投资项目、安置就业等多种形式,与21000多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实现了脱贫与企业发展双赢。
正是这样,“千企帮千村”推动贵州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实现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