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谁家的钱多
房子修得好
比的是哪家人才多、大学生多
这样的“攀比”
你见过吗?
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忠信镇东北部的甘树湾村,是一个盛产大学生的村庄。全村辖6个村民组,共110户458人,而大学生人数达108人,其中大专49人、本科50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3人。
“全村无一个辍学学生”,村委会主任贺钧谈起甘树湾教育,神采飞扬、眼中带光,在他身上,能找到几十年来甘树湾教育变化的缩影。

父亲的认知,知识的重要性
“父亲是一个‘文盲’”,在贺钧眼里,父亲虽然不识字,但形象极其高大伟岸,1969年,贺钧出生于大集体生产环境,当时父亲任生产队长 ,在那种以记工分的时代背景下,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比谁都清楚有知识更好生存的重要性,起初,父亲给与他和哥哥读书的期望,也只是为了对付生计,对于他们掌握知识的要求,简单到能写出自己的姓名,会算数自己的工分便可,随着改革开放,父亲越发明白,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记工分和写名字的层面上,而是希望他们通过知识,转变农民身份,吃上公家粮,从那时起,父亲毅然挑起哥两读书加重的家庭“负担”,让他和哥哥上了高中,于是,他和哥哥成为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知识分子” 。
经验之谈,管理的必要性
面对父亲,贺钧除了感恩,更多的是愧疚,读高中时的他,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县城读书,面对新环境的新鲜感和青春期萌动的叛逆荷尔蒙,使他迷恋上看电影和下象棋,甚至还学会了打架,长期脱离父母管理的他,因为“不务正业”,成绩一落千丈。一次因逃课下象棋被父亲逮了个正着,赌气而就此退学。养儿方知父母苦,成年后结婚生子的贺钧,对于子女的教育,他更明白当时父亲的良苦用心,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他深刻明白教育不只是简单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对孩子学习管理。
贺钧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不再是只给与生命和基本生存,而是要把孩子送出大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他放弃了烤烟产业的丰厚收入,在县城租房让家属全程陪读,同时自己也全身心投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留给孩子,和他们讲过去、谈未来。

如今,他的大女儿已研究生毕业成为广东省选调生,贺钧哥哥的几个孩子,也顺利考上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等学府。
女儿的总结,学习的自发性
“我的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还是能满足爸爸对我的要求”,谈及父亲贺钧,大女儿贺美舒有她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作为在家里的老大,她常常被作为弟弟妹妹学习的带头人,一直被“榜样”推着前进,她也从来不负众望,在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广东省选调生,按照她自己对人生的规划,她还想出国深造继续完成她读博的理想,在她的身上,学习这件事,已经从父亲的期望转变成了她自己的内生动力,“榜样”的光环已不再是她的负担,而成为她自己心中前进的动力。

一家三代人对教育的认知,不只是与时俱进,更是对教育的传承和发扬。贺钧作为村委会主任,他不仅担起培养子女的重任,更扛起了全村学子的未来,他常常利用下乡走访、群众会等机会,将“教育”的重要性在全村进行宣传,渐渐的,村民在他的感染下和带动下,甘树湾村教育的蝴蝶效应慢慢产生了大震动,全村掀起了将孩子送进城读书的热潮。
在工作中,他全力重视、支持人才教育。2010年,为了鼓励考上大学的学子,在无资金来源的情况下,甘树湾村第一笔“村级奖学金”由村级仅有的5000元办公经费产生,除了75元U盘和120元电费办公费用发票外,省下了办公经费全部作为大学生奖励金,设立本科400元、专科300元的奖学金额。2015年,是全村高考成绩最辉煌的一年,九个学子参加高考,其中八个一本、一个二本,本科升学率达到100%。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奖学金来源有了帮扶单位的支持,一本奖学金升至1000元,二本奖学金800元,还新增了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在生活中,贺钧把自己磨炼成了"全能型"填志愿导师,任职二十年村委会主任的他,非常了解每个大学生的家庭和经济状况,每年填志愿的时间,他就会按照学生的分数以及就业方向进行综合分析,为村内每位学子做好自愿参考。
如今,甘树湾村从五、六十年代只有一个高中生,到现在平均每家一个大学生。自始至终是村民们心中想拔除穷根、全力培育“人才教育”思想的结果。如今,“甘树湾教育”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将鼓舞着更多的学子奋发图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甘树湾村“攀比”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着
......
期待更多像甘树湾村一样的村落出现
更多的贵州娃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