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字中的"川",并非河流的意思,而是路,路不是道路,是古代的一个政区划分,相当于现在的省,也就是说,四川曾经是有四个路,或者说是四个省组成的。
北宋初年,刚刚建国的大宋政权在现在的四川地区建立了西川路和峡西路,并将其合称为"川峡二路"后来又将这二路合并为川峡路。到了北宋咸平四年,宋真宗将原来的川峡路又划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

南宋时期,就将这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这也就是四川地名最初的由来。因为这四路在地理位置上刚好在如今四川地区的东西南北四面,所以也称为东、西、南、北四川。
蒙古铁骑入驻中原后,为了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土,忽必烈将全国按照"行省"进行划分。在四川地区正式建立了省级行政单位,全称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为四川省。
而四川一词,被用于省名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为何后来只剩下川东、川西
但当时因为四川省面积过大,管理上有诸多不便,外加汉中地区地势险要,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的门户,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蒙古军队在四川曾吃过大亏,于是将利州路(汉中)划归陕西省,从此北川便与东、西、南三川分开,成为陕西省的一部分。

而另一个被划出四川的就是川东地区了,也就是重庆。
值得一提的是,从古至今四川与重庆就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兄弟关系,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大多时候都是一体的,但也并非一直都是一体。
重庆简称渝,也称巴。这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四川属于周朝下属的蜀国,而重庆是巴国,两国相邻,来往密切,但并非一体,而是两个相邻的大周治下的诸侯国。
汉武帝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三个州,巴蜀两地就共同被益州所管制,是其下辖的两个郡,这也是两地首次合为一体,一直延续到了唐朝。
唐朝时期,李世民将蜀地设为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而将巴地设为山南西道,治所在渝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由来。

后来就进入了宋代时期的川峡四路,其中的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元朝时期正式将四路合并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四川与重庆又一次合二为一,明清时期,在今天的重庆市设立了重庆府,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和四川省管辖,这也就是重庆地名的正式由来。
也就是从元朝时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的1937年间的数百年,重庆又一次与四川合为一体,归四川管辖。
因为重庆自古以来都是入川的两大门户之一,本身就具备着水陆交通优势,是我国西部的经济中心,所以在1937年,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重庆被民国政府升级为院辖市,也就是直辖市,并成为民国政府的陪都和国民革命军的大后方。
各沦陷省份的大批民众和物资都纷纷迁至重庆,使得这时候的重庆人口倍增。但也正因为它是中国的大后方,所以也是遭受日军空袭最频繁的地区,到了解放前,市区几乎被炸成了一片废墟。

随着解放后,各地难民纷纷回归原籍,重庆也就又恢复了曾经的宁静,再次降为副省级城市,隶属于四川省。
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需要在西部建立一个经济中心,带动西部各省的经济建设,因此,重庆这个西部自古以来的经济中心城市就被重新升级为直辖市,作为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命脉。至此,重庆又一次与四川并齐,四川原本剩下的三川也就又少了一川。
相比北川的汉中地区,重庆与四川的关系更加亲密,纵观历史,巴蜀两地虽然分分合合,但大多时间还都是一体的,无论文化还是语言早就一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川人和重庆人向来自称"川渝一家"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