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乡愁几乎百分百都是停留在味蕾记忆上的,山西人无论走到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日思夜想的永远是家乡的美食,山西美食的那份记忆是终生抹不掉的,吃过的人,无不回味无穷,以致乡愁成疾。

山西人不富裕,却普遍幸福指数比较高,依我的观察,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应该是跟山西美食分不开的。
山西的美食多种多样,而其中让大多数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碗团。
大学时期,宿舍有一哥们,作为典型的山西大老爷们,平时大大咧咧,为人豪爽。在一次生日聚会上,当他吃了一口他老同学寄来的家乡碗团时,借着酒劲的他就肆无忌惮地大声哭了出来,呜呜咽咽地说他想家。家乡的美食,他最爱的便是碗团。“我妈每次都要花上好长时间给我做这个东西,她要净化麦粒,将干荞麦入碾脱落杂质簸去尘土、麦柄,完了还要入渲箩用湿布擦,她说一定要多次换洗湿布,以求擦净。”
我特地上网搜索了碗团的制作过程,除去室友所说的步骤,接下来的和面也是相当繁琐的工艺。
要在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揉搓,使其盘“性”。
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以底浅容积小者为宜,面糊入碗前,先将碗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状,置于凉处令冷即成碗团。
至此我明白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联系他们和故土的纽带就是那一份家乡的味道,那一份经历重重步骤才能出炉的美食。
游子在外,或许只是因为求学远游,或许只是因为立志闯荡,或许只是因为旅行玩乐。可当回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那一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感慨会不会在某个四下无人的时刻让人热泪盈眶呢?

而这时,连吃一口家乡的特产仿佛都成了奢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交通与通讯,可那无形的一声问候,哪里比得上味蕾的真实触感?那一缕留香,牵肠挂肚;那一丝余味,留连忘返。
在思念成疾的时刻,唯有那熟悉的味道是一方良药。可千里迢迢,归家谈何容易?而令人庆幸的是,在现代化工业的今天,各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的美食已可以由机械化生产所代替,正如我那室友,能在帝都吃到一口让他热泪盈眶的碗团,全靠穆喜龙先生发明的碗团机,这台和面机器的问世,不仅让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量大大提升,而且使制作者在操作上大大节省了体力,更进一步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卫生。
在不影响碗团品质味道的基础下,碗团机使其生产速率达到最快化,也因为碗团这种原本小众的美食产量迅速提高,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加盟商前仆后继地加入碗团制造的行业中,使原本的山西特产逐渐地在各地销售,而最终落到那些思家人的口中,余味无穷。
当你思家时,就去亲尝那一缕家乡的味道吧。那种味道会萦绕在你的舌尖,牵绊在你的心里,那一份牵挂,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