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人物资讯 > 正文
   
 
基层人物 丨 江苏淮安:一位村支书和他的100多位“穷亲戚”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2-11-02 09:13  来源:网易
 
 

  到一心村后,他一家一家上门攀“亲戚”,两个多月跑了700多户人家;7年时间里,他为村里建起了“绿色银行”,捧回了一块块含金量很高的“奖牌”;到沙吉村后,他带领村民,在淮安的“北大荒”种出闻名全省的”金牌瓜"......

  

 

  一幢幢楼房间,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不远处是金灿灿的丰收的田野。漫步在一心村,说起已经离开这里7年的“亲戚”于书记,展现在村民们眼前的是一幕幕温暖的回忆。正是在于书记的奔波努力下,原来的穷村变成了全省美丽的富裕乡村。

  金色的秋阳下,在沙吉村一片片白色的塑料大棚里,看着那一个个躺在绿叶间的圆圆的小西瓜,种植户们开心地说,多亏了村里来了“亲戚”于书记,是他的创新实干,是他的鼓励支持,才让沙吉西瓜闻名省内外,才让大家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村民们口中的“亲戚”于书记名叫于洪军。像这样的“亲戚”,在于洪军的心中,有100多位。不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是他心里最深的牵挂。他们过上了好日子,是他最开心的事。

  村里来了新书记,挨家挨户攀“亲戚”

  于洪军到一心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是2009年2月,那时,他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政府工作。去的那天,风很大,天很冷。他在村里跑了一天,就一个字的感受:“穷!”

  老百姓穷,一些人连住房都困难;村里更穷,欠外债80多万元。面对这样的现状,怎么办?于洪军陷入了沉思。

  几天后,他骑着车,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他对大家说,他是上门攀亲戚的,大家要是相信他,有什么心里话,尽可以讲出来。

  这时,一位40多岁的聋哑人拉着于洪军的手,把他带到两间四面透风的破旧草屋里,打着手势告诉他,他不想住这样的房子。这个聋哑人名叫杨文军,孤单一人,日子过得潦倒恓惶。于洪军的心里一阵发酸。

  在贫困户张顺祥的家里,眼前的情景更让于洪军心里发沉:一个破旧的棚子里挤着一家四口人,其中三人是残疾。邻居们说,一到下雨天,这棚子直漏雨。

  面对围过来的邻居和张顺祥一家人,于洪军大声地说:“从今天起,张顺祥、杨文军就是我的亲戚,村里所有像张顺祥、杨文军这样生活困难的人,都是我的亲戚。我和村里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们改变穷貌,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两个多月后,一心村700多户村民家,于洪军跑了个遍。在村民大会上,于洪军说:“我来一心村两个多月了,村里村外跑了两个多月。大家都说一心村矛盾多,根源在哪?我认为一个字:穷!穷则思变,要想过上好生活,我们就要团结在一起,都来想办法、出点子,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有我们的努力,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人群中,响起一阵掌声。于洪军知道,那是村民们对他的信任和期盼。

  贫穷村变成美丽村,捧回一块块省里奖牌

  让张顺祥、杨文军尽快住上新房子,是于洪军一直惦记的事。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在民政、文化、帮扶等部门的支持下,于洪军筹措了近10万元资金,帮张顺祥、杨文军盖起了新房。张顺祥一家人搬进新房的那天,于洪军亲自带着村里的人去祝贺。张顺祥感激地说:“于书记,没想到这么快我家就能住上新房子。你是我家的真亲戚!” 于洪军对张顺祥说,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于洪军知道,要想让张顺祥、杨文军一样的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要想彻底改变村里的穷貌,唯有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要有合适的项目。

  于洪军在寻找机会。

  2014年,一心村被列为省重点帮扶村,由省经信委驻村帮扶。帮扶人员驻村后,于洪军借力发力,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当“跑腿”,磨“嘴皮”,搞“化缘”,做“帮办”。他诚恳地对帮扶人员说,希望大家能多介绍一些适合的项目给村里,让村民都有事做,都有钱挣。

  经过于洪军一次次努力,2014年12月,投资50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在一心村建成,当年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60万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从此,在一心村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人们都能看到,一块块太阳能面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村民们高兴地说,装了这面板,不仅把自家电费省下来了,还能挣到钱。

  针对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条件落后、村庄环境脏乱差等状况,于洪军多方奔波,先后争取850万元,成功实施了黄河故道农业项目开发、美丽乡村创建等项目,彻底结束了全村粮食耕种“望天收”的历史,村容村貌也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五化”目标。 一心村焕然一新,先后捧回江苏省光伏发电脱贫致富示范村、江苏省美丽乡村和江苏省信息化示范村等金灿灿的奖牌。

  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不但改变了一心村贫穷的面貌,也让张顺祥、杨文军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事做有了钱挣,过上了他们以前想都没想到的好日子。

  淮安的 “北大荒”,种出闻名全省的“金牌瓜”

  “别小看这西瓜,它可获过全省金奖,我们沙吉村很多人靠它发家致富。”秋阳下,站在成片的塑料大棚前,看着大棚里一个个圆圆小西瓜,40多岁的于洪新笑着说,“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亲戚于书记来了以后,带领大伙干出来的。”

  不远处,运瓜车来了一趟又一趟,将西瓜打包装车,运往全省各地。

  就在一心村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的时候,2015年12月,于洪军被调到了沙吉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当时的沙吉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3850口人中有841人是低收入人口,村集体收入为“0”。老百姓称沙吉村是淮安的“北大荒”。

  如何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带着这一久久盘旋在脑海中的问题,于洪军找到帮扶村里的省农科院专家,请他们出谋划策。

  专家们来到沙吉村后,经过一番考察,认为沙吉村的土壤适合种西瓜。如果村里决定种西瓜,省农科院提供品种,提供技术。有了省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于洪军信心十足。他带领村干部深入一户户村民家中,特别是那些低收入户家中,发动他们种西瓜致富。

  一些低收入户说,他们想种西瓜,可没技术,更没钱建大棚。于洪军对他们说:“我这个人喜欢认亲戚,只要你们真想种西瓜,作为亲戚,你们遇到的所有困难,我都会帮助解决。没技术有专家上门教,没钱我来负责协调解决。”

  村民于志元身有残疾,妻子多病,家里一贫如洗。2016年底,于洪军主动上门找到他,为他协调了8万元资金,建设了4个西瓜大棚。后来,于洪军又陆续为20多户低收入村民解决资金50多万元,帮助他们解了种西瓜的燃眉之急。

  2017年春天,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支持下,于洪军带领村民们冒着严寒,在田地里搭建大棚、学习技术,从栽西瓜苗到田间管理再到病虫害防治,于洪军从早到晚扑在西瓜地里。人黑瘦得就像一个庄稼汉。

  6月,西瓜成熟,由于品性独特,圆形小果,皮薄有韧性,瓤色均匀,脆甜多汁,在市场上非常抢手,订购者络绎不绝。

  村民于志元四个大棚西瓜卖了7万多块钱,他特地挑了一个大一点的西瓜,找到“亲戚”于洪军,请他品尝,感谢他的帮忙,使他脱了贫致了富。

  看着丰收的西瓜,60多岁的吉荣成说,这辈子,他没想到能攀上于书记这样的亲戚,“为了种西瓜,他帮我建大棚,帮我协调资金,手把手教我技术。这样的亲戚去哪儿找?”

  这一年,沙吉村种植西瓜面积270亩,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3万元,同时带动28位低收入村民脱贫。

  

 

  西瓜种植“一炮打响”,于洪军和村民们信心大振,2019年,在专家的建议下,沙吉村改种小西瓜,专门开拓礼品瓜市场,引领吃瓜新时尚。这一年,沙吉村种植的“苏嘴西瓜”荣获全省西瓜金奖;这一年“苏嘴西瓜”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知名农产品;这一年,63个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致富脱贫……

  如今的沙吉村早已告别了 “北大荒”的模样,村美民富。村民们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百万元。于洪军攀认的那些“穷亲戚”,都奔走在不同的致富路上,富足而幸福地生活着。

  

 
 
 
责任编辑:
郑荣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基层,人物,江苏,淮安,一位,村支书,他的,100,多位,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