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少年出现心情低落或烦躁时,家长们应如何区分这是正常的情绪波动,还是心理问题?安定医院院长徐广明提醒广大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
首先,要看情绪的“持续时间”和“背景原因”。正常的情绪波动,往往是“事出有因”,比如考试没考好、和同学闹了矛盾,通常数日内可自行缓解。但如果孩子这种低落、烦躁的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几乎天天如此,并且与具体事件关联不大,这时候家长就要加以重视。
其次,是看孩子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简单说,就是看他能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个孩子虽然有情绪波动,但还能坚持上学、完成作业、和朋友交往,这就还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情绪问题已经明显干扰了他的正常功能,比如成绩突然大幅下滑、不愿去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完全不社交或者过去喜欢的运动、爱好现在全都放弃了,连基本的作息都乱了,这就强烈提示问题可能已超越了情绪波动范畴。
最后,要密切关注孩子有没有“极端言行”,这是最需要警惕的信号。如果孩子经常提到“活着没意思”“想消失”之类的话,或者家长发现了自伤、自残的行为,必须立即行动,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这已经不是“情绪问题”,而是“危机信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抑郁情绪”“抑郁症状”再到“抑郁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抑郁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抑郁症状则更严重一些,孩子可能会持续情绪低落、睡不好、吃不下、总往坏处想,已经开始影响学习和社交了。但在这个阶段,通过积极的干预和调整,很多孩子是可以恢复的。而当这些症状变得非常严重,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并且造成显著的功能损害时,就可能达到了抑郁症的医学诊断标准,需要接受系统治疗。所以,如果家长确实担心孩子可能患上抑郁症的话,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精神心理科或心理门诊,进行科学的评估。早发现、早干预,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