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报讯 (记者 敖军 通讯员 冯双权 邹毅) 大寒时节,在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外出务工青年余晓芳、孙淑兰等同志的倡导组织下,30多位全国各地的爱心青年不辞辛劳,远赴龙河镇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来新年问候和新春温暖。他们这次慰问,较之此前看到的多轮次慰问不同,因为这三十几个人不是哪个单位或团体出面号召、动员的,可以说是自发的。借用一句某些攻击我们的舆论语境来表述,叫“与体制无关”!为此,我感慨丛生,借此机会,表达以下几层意思,愿与读者共鸣之。
首先,我对他们的义举发自心底的敬佩。龙河镇有5万多人,而他们只有三十多人;虽然他们只有三十多人,却来自四五个不同的省份。当下中国,物质财富可说是极大地丰富了,然而,我们时常能听到跌倒不敢扶、病危不敢救、碰瓷、医闹、不养老人等负面报道,提示我们在某些地方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尚未齐头并进。相比之下,我们这三十多个人无疑是独特的、崇高的。自古以来,但凡能够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被认为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了。而今天来的志愿者们没有一个大富大贵、腰缠万贯。在这个凡事都习惯于“找政府”的年代,他们自发地来了,所以更是难能可贵的!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当一个仁爱和谐的大同社会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在丰碑之上,一定会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由此,我想到了仁爱。仁爱是儒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集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并已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文艺复兴以来,以“自由、竞争”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势扩张,之前的世界各大文明均遭到到无情地摧毁,而中华文明却得以独存。为什么?个人以为,正是因为我们遵循仁爱,推崇集体主义。在中西两种文明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中,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掉队的队友,也许我们率先冲刺的人没有他们多,但我们将要实现的是整体过线。个人主义盛行了300年之后,特别是2008年那场持续至今的全球性危机之后,西方不得不重新尊重中华文明,屈尊向习总书记讨要中国药方,习总书记说了四个字:全面小康。顾名思义,就是不让一个人掉队。而当前,我们还有大量的需要拉一把的弱势群体:贫困、留守、五保、重病重残,等等。这当中,五保无疑是最为特殊的、最绝对的。政府主导的五保供养体制,解决了他们基本的衣食住行,但情感关怀、精神抚慰,以及更大程度上的物质保障,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进而,我想到了孝。孔子提出,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团结兄弟。当然,这个观点重家而轻国,在今天看来,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然而在现在农村,很多人仍然没做到。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薄养厚葬、酒宴泛滥。一些家庭,老人在生之时,5块钱的医药费也要亲兄弟明算账,结果老人一病就拖直到拖;而死了之后却兄弟齐心了,大放花炮、大摆道场、大建豪墓,有的花炮放了十几万、修坟花了十来万。我很痛心,如果这些钱花在养老上,老人过世之后薄葬,不更好么?!再说乱整酒,请人情欠人情还人情,你整我/我整你/你整他,到头来,除了开饭馆、卖酒水副食真的笑了,哪一家赚的亏的不主要是兄弟姐妹的,然而就是恶性循环、死扣一个难解开。还有些人,只顾小家,不管国家,找些不是事的事、不是理由的理由,成天到政府缠访,总想爱哭的娃儿有奶吃、总想唐僧肉一家割一块。任由社会上这些损人害己的恶俗流行,我们的传统美德将日益被淘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更加广泛深入地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青年是时代的脊梁,是社会的柱石,传播文明、移风易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今天这十多个人的义举,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更多的人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让中华美德大力弘扬、永世传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们的要求不会太高,关爱老人就是关爱以后的自己!温暖,每个人都会喜欢,都不会拒绝,常怀感恩之心,你会发现生活很美好。关爱铸造温暖,世界因关爱而温暖。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尊老、敬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关注老人,关心老人,关爱老人,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让我们携手用关爱铸造一个和谐社会吧!
仁爱之心越浓,人生之路越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之前用的“自发”是不妥的,应该是“自觉”。这充分彰显了龙河作为市级文明镇,长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已硕果累累,文明新风已经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塑造了龙河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我们完全坚信,全国各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此类志愿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