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重庆 > 正文
   
 
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传承三线精神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1-07-20 15:03  来源:消费日报网
 
 

7月16日,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开展以“传承‘三线’”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访问了816核工程重要建设者——孙国光。

1965年国家决定建设第二套反应堆——816地下核工程。孙国光成为首批建设者之一。816核工程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为强国而建,后又和平而停。孙国光在那个交通及其不发达的地方,不远万里来到重庆涪陵白涛镇,更没有想到她会在这个地方待一辈子。孙国光回忆到,在新疆长大的她初来到重庆仍然有许多的不适应,这里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最初连床都没有只能睡在本地居民的阁楼上,艰苦的奋斗岁月现在都还难以忘怀,但能成为816工程的参与建设者也是她这一生的骄傲。

孙国光老人为志愿者们查找资料

孙国光讲道,816洞体最核心的部位是核反应堆大厅,也是整个洞体最大的洞室。她就是为816洞体的9层主控室做技术服务的。在第九层的中央控制室里,就有她参与研制生产的那台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在当时全国只有两台,一台在816洞体,另一台在中科院。让意想不到的是,孙国光同志在参与建设816核工程扮演的角色并不单一,从汽车修理到建房到后勤人员再到中央控制室的研究人员,每一次工作她都牢记父亲的嘱托,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五勤:手勤、眼勤、腿勤、嘴勤、心勤。孙国光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汽车修理,因为在基建时期是山区,每个职工上下班都要乘坐车,因此需要汽车修理。后来厂里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在白涛这个小镇我又跟随组织干起了修房。三年过去了,组织上又安排、推荐我去成都工学院(现四川大学)机械系量仪专业学习,圆了大学梦,毕业后便研究建造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继续参与建设816核工程。”

孙国光老人与志愿者们讲解816核工厂历史

孙国光回忆到,816核工程的建设并不容易,由于西南地区山高林立的特殊地形,首先在选址上就费了一番周折。选址要做到隐蔽性好,安全性高,靠近水源,最后便选在了白涛。后经请示,批准由工程兵某师承担挖掘,由于保密性紧箍每一个人的身上,此后白涛就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长达三十余年。那时的工程兵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掘出了人间奇迹。但有的人却因为这项浩大的工程就已经永远牺牲在了白涛。816核工程为强国而建,后又和平而停,1982年816核工程决定缓建,1984年正式停军转民,此时的816厂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于之前一直靠国家供养的816人来讲,散后,融入社会是难题,有知识、学历的人不愁找不到好单位,可对于近万名职工家属他们将何去何从便是一大问题。而孙国光此时又开始了一次追梦,那就是一定要救活816厂,一定要转民成功。到1991年建立了现称“重庆建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大型化工厂,全体816人冲出了转民的困境,成为了西南三线建设中军转民成功的典范之一。

孙国光老人为志愿者们解答疑惑

这项伟大的工程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作为保密性极强的816核工厂一直到2002年才进行解密,2010年首次作为景点对外开放,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多的是三线精神。对于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到来,孙国光说:“很开心现在还有人来探寻三线精神,了解816核工厂的历史。”

孙国光老人与志愿者们的合影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传承。孙国光老人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传承三线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么一段历史,816核工厂不应该被忘记,她要对历史负责,要让三线精神永远留存。她寄语青年学子要有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把每一件事干好,专研到底的精神。(邓玉涵 龙俊颖)

 
 
 
责任编辑:
九月奇迹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长江,师范学院,数据,智能,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传承,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商家广告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实时热点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