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黔灵湖、黔灵山山脉远眺。

建设海绵城市所需管材。
本报记者贾华摄影报道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贵州在“十三五”末如何迈入“城市贵州”?这些问题,在6月3日召开的全省城市工作大会上,成了与会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把城市打造成景区中的“盆景”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后发优势不断凸显。在贵州城镇化率“十三五”末超过50%,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城市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既是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的责任。
有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要着力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按照“一开始就要比较科学”的要求抓好城乡规划,重点在强化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严肃性,避免建设的积极性变成破坏性。将“全域景区”的理念融入城乡规划,统筹山、水、林、田、城要素,把城市打造成景区中的“盆景”,为助推旅游井喷式增长、支撑全域旅游夯实基础。
按照我省“十三五”全省城镇化工作规划,到2020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促进约3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约500万人就近就地城镇化,改善约450万人的住房条件,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农村人口约200万人。
地下管廊是城市的“生命线”
据有关专家介绍,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专家建议,我省将坚持规划先行,各城市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2016年设市城市和贵安新区直管区完成编制,县城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加快实施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2016年贵阳市、贵安新区直管区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其他设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适时开展建设。到2020年,全省建设实施地下综合管廊500公里以上。
建“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
与会专家指出,山地是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山地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不仅是维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系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水源支撑和生态空间。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镇镇有山,城城有水。明确“山水城市”发展道路,对推动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专家建议,打造和谐、宜居、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应该从生态化建设、特色化建设、人文化建设、园林化建设、水功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下功夫。
专家指出,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和利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空间布局顺应山水特征,用地布局紧凑发展,山地建筑融于自然环境,城市交通符合“山水城市”特色,塑造有山水记忆的城市风貌,加强多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城市绿道建设,完善城市水功能建设,多蓄水,治污水,节约水,防洪水等。
消除黑臭水体建“海绵城市”
与会专家指出,建设具有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和打造我省“山水城市”的重要途径,也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当前,我省城市水环境存在规划缺失、水体受到污染、城市内涝频发、城市土地结构不尽合理、城市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现状。我省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和80%的小城镇都坐落在喀斯特地区,其特点是地形破碎、土层较薄、地表渗漏强、水生态环境稳定性差、环境容量小。因此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修复难度大。
专家建议,要加快实施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建筑与小区为重要抓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建设100条示范海绵型道路、100个示范海绵型公园绿地、100个示范海绵型小区、100条示范生态景观河道。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实施屋顶绿色、安装雨水收集装置,提高雨水积存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