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地方频道 > 贵州 > 正文
   
 
精准扶贫“贵州模式”的村级样本:脱贫资料生成二维码贴门上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09-26 21:18  来源: 澎湃新闻网
 
 
从2016年夏天起,澎湃新闻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记录中国”特别报道。
 
2005年,刚从黔西师范学校毕业的陈龙来到贵州毕节市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在红板小学任教。
 
每周他都要离开红板村去乡里开一次会。那时通村公路还未修建,红板村到中建乡没有通车,陈龙又没学会骑摩托车,只能靠步行。一来一回,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走坏一双皮鞋。
 
他来到红板村任教的第一年是在红板小学老校舍度过的。老校舍孤零零地坐落在山顶的一块坝子上,是一排石头房子,屋顶盖着七零八落的青瓦片,每逢下雨,雨水便沿着瓦片的缝隙流淌进教室。教室门前还是土路,大风吹来,扬起的尘土灌进教室,有些对尘土敏感的孩子会忍不住咳起嗽来。
 
这是红板村村民李勇过去的家,也是现在全村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土房,已无法居住。 黄驰波 图
 
2006年,老校舍对面修建了新的教学楼,红板小学的40余名师生才搬进新楼房。老校舍则被改造成养牛羊的牲口棚,石砌的平房如今已经泛黑,几间教室的窗户被数根木条钉住。
 
贵州省黔西县中建乡是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而红板村正位于这片贫穷之乡东面高高的群山顶上,属于一类重点贫困村,是距离中建乡最远的村子,条件也最落后。
 
这两年,因特别贫困而名声在外的红板村,开始有了好的转变,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精准扶贫“贵州模式”的一个村级样本。
 
去年5月,红板村通往黔西县城的水泥公路正式通车。2015年,全村有贫困人口163户、597人。截至去年底共脱贫26户、114人。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了4620元,相比3年前的不足2000元,增长了131%。
 
今年暑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om)联合复旦大学“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走进红板村,探寻精准扶贫“贵州模式”的村级样本,观察红板村在实施“精准扶贫”前后的变化,以及脱贫取得的成果。
 
“羞于启齿”的家乡
 
从中建乡到红板村,开车走通村水泥公路也要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
 
如果没有这条路,进入红板村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条路是去年5月才修好的。长期以来,通往红板村只有一条土路,运输物资全靠人背马驮。“曾经村民自发将土路修成沙路,但不到两年,雨水就将沙路冲得泥泞不堪。”中建乡党委书记唐宝书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讲述红板村曾经的落后面貌。
 
交通落后只是红板村全面贫困的一个缩影。
 
李勇家的新房是砖混结构,这是2014年时他利用危房改造资金加上自己筹集的资金建造的。 黄驰波 图
 
过去的红板村贫困到什么程度?用唐宝书的话来说,就是“不少红板村人在外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红板人”。唐宝书的两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介绍自己来自哪里时,会说自己是临近乡镇的重新人或者中坪人。后来和他们熟悉了之后,唐宝书才知道,那两个朋友都来自红板村,只是因为家乡太贫穷,他们才碍于面子“偷改”了户籍。在外人看来如玩笑一般的囧状,却曾是红板村人心里的痛。
 
今年45岁的李正洪没有“偷改”过户籍。十多年前,在他觉得日子实在熬不下去时,他带着从云南远嫁过来的妻子逃离了红板村,到毕节市金沙县打工。
 
以前的苦日子让李正洪不愿过多的回忆。一提起过去,李正洪眼圈就红了,吞了几口唾液后仍说不出话。坐在他身边的红板村党支部书记瞿开维简单介绍了李正洪家的情况。
 
在逃离红板村之前,李正洪夫妻和他们的3个孩子一直寄宿在李正洪父母家,不大的房子里还住着李正洪的哥哥和弟弟。“你们能想象当时的居住情况,当时全村几乎住的还是土房子,条件非常苦,根本无法生活,更不用提什么发展挣钱了。”瞿开维对“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说。
 
如今,村里的土房全都被当作危房改造了,只有村委会旁的一所土房被保留下来。这所旧得已无法住人的土房是村民李勇家的,土房四周长满杂草,内部破旧不堪的模样如今被定格在李勇家的相册里。两年前,李勇家就盖起了新的房子,是砖混结构的,就建在村委会对面。
 
而陈龙心中对曾经的红板村的记忆,更多地落在那些孩子身上,落在初来乍到时的那排红板小学的老校舍上。
 
红板村海拔比较高,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气温都很低。
 
陈龙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回忆了2005年他当一年级班主任时看到的一幕:教室里的木板凳很高,一年级的孩子们坐在板凳上,脚都够不着地。冬天是穿着单薄鞋袜的孩子们受苦的时节。往往一堂课下来,他们的脚就会被冻得麻木。有时候一堂课上到一半就要暂停,让孩子们围在火炉旁取暖。
 
孩子们的脚旁,总会放一个麻袋,里面装着柴火和土豆。那时的红板小学还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午餐,孩子们的午餐就是自己烤的土豆。
 
陈龙站在废弃的红板小学老校舍前回忆过往,距他来红板村教书,已经过去11年。 姜娜莉 图
 
一所小学的改变
 
红板小学的改变始于2006年。时任红板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国勇告诉“记录中国”报道团队,红板小学的老校舍是在1972年由村民集资筹建的。“当时很穷,学生们的书包都是破旧的塑料口袋,他们背不起新书包。”
 
2003年,黔西县教育局拨款30万,修建了红板小学的新校舍,并于2006年投入使用。如今,红板小学共有教室7间,学生144人,教师10人,是中建乡唯一保留的一所村级完小,学生范围也扩大到了红板村周边的3个村寨。
 
红板小学新校舍的教学楼有两层,教室窗明几亮,学校食堂则单独建在了教学楼旁边。食堂门口午餐计划的金色牌匾上写有“微基金”、“天涯公益”和“午餐计划”标志。
 
公益项目“免费午餐计划”就是从这里起步,逐渐推广到更多的村级小学。
 
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红板小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因路途遥远和家庭困难吃不上午饭。
 
这则报道发出的当天下午,网络公益组织微计划(已成立微基金)便联合天涯公益、麦田计划等多家单位发起“免费午餐计划”行动,通过淘宝网店认购爱心午餐、领取爱心游戏号等方式筹集专项资金,并于2011年4月1日正式启动了红板小学免费午餐计划,让250名在校生吃上了第一顿热腾腾的午饭。 
 
免费午餐计划启动之初,按每个学生每天2.5元的伙食标准进行配餐,公益捐款“微基金”可供应红板小学3年的免费午餐。 
 
如今,3年的时间早已过去,但免费午餐计划并没有停止。2012年3月,义务教育范围内的一到六年级学生的午餐支出纳入国家财政的支持范围后,微基金便仅用于学前班学生的午餐开销。
 
红板小学现任校长陈文栋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介绍,2016年1月微基金停止资助后,红板小学又与贵州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合作,为学前班的孩子免费提供营养午餐。目前,红板小学食堂有2名厨师,他们为学生制作的午餐统一为两菜一汤,荤素搭配。每个学生每顿的午餐标准提高为4元。
 
“去年暑假,我们学校食堂的师傅还参加了黔西县教育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目的就是提高厨艺,为孩子们烧出营养美味的午餐。”陈文栋说,随着红板村条件的逐步改善,他期待孩子们的午餐能更丰富、更营养。
 
红板小学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们能吃到免费午餐。如今的红板小学还有专门的图书室,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可以进入图书室借阅书籍。村民李勇的儿子李宜鸿这个开学就上三年级了,他对可以进入图书室借书阅览充满期待,科幻故事书是他的最爱。
 
陈龙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来到红板小学任教,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过来读书。从生源流出到回流,红板小学花了近10年的时间。毕节市黔西县中建乡人大主席代志立有些欣喜地告诉“记录中国”报道团队,红板村已经走出10余名大学生。
 
图中是如今的红板小学新教学楼,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 姜娜莉 图
 
全乡的“脱贫样本”
 
红板小学的旧貌换新颜只是红板村逐渐摆脱贫困的一个真实写照。
 
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打响,红板村正慢慢撕掉多年来“贫穷、落后”的标签,在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上越走越快。
 
快到红板村时能看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大牌子立在路边,格外显眼。
 
唐宝书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介绍说,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红板村扶贫工作的重点。
 
“新建通村水泥路6.5公里,硬化六、七、八组通组进寨路5.7公里;实施危房改造26户(计划脱贫户1户),亮化住房40户(计划脱贫户18户)”等举措都被写进了《中建乡红板村2015年度扶贫攻坚“六项行动”计划》。
 
据《毕节日报》2015年报道,红板村自2012年来,在扶贫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1127.4万元。其中整合资金395.2万元投入水、电、路、讯、房和教育、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整合资金732.2万元投入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含农户贷款460万元)。
 
多年前,曾因家乡贫困,找不到挣钱机会的李勇逃离了红板村,南下广东谋生。2014年,红板村开展对村民土房的改造工程,李勇家也建起了新房。精准扶贫的一系列举措让李勇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他和妻子于去年返乡。
 
返乡后的李勇,研究起了土鸡养殖。李勇在红板村特色土鸡生态养殖基地养了200多只土鸡,还养了4头牛。李勇透露,养一头牛有2000元的补贴,土鸡的鸡苗则免费由村委会提供。土鸡养殖基地的场地由政府出钱买下,村民贡献劳力围建而成。
 
“记录中国”报道团队从红板村村委会了解到,截至2015年年底,红板村特色土鸡生态养殖基地以“支部+协会+贫困户”的方式建立,实现连片养殖,覆盖贫困户75户。此外,红板村还实现连片养羊45户,连片养牛62户。
 
红板小学的学生食堂,明亮、干净。2011年,红板小学曾因“免费午餐”走进红板而为人所知。这一公益项目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午餐质量。 姜娜莉 图
 
脱贫资料制成二维码
 
解决住房与道路的问题只是最基础的努力。
 
现在的红板村扶贫工作日益精细,扶贫方法逐步创新,每个精准脱贫户不仅被建档立卡,及时上传“扶贫云”,而且农户的脱贫资料还被制作成二维码,贴在每家的大门上。
 
贵州省执行的大数据精准扶贫建设,终端到达的就是村寨农户家。这是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作为大数据的数据源,红板村如何做到数据精准呢?
 
精准确认扶贫的范围是关键。据中建乡党委委员、负责红板村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的李果介绍,红板村以贫困户居属性(有无劳动力和是否享低保政策)将贫困户分成四类:一般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贫困户、没有劳动能力的民政兜底的低保贫困户、无保人员三无人员。“只要有劳动能力,通过产业扶植或者其他方面帮扶,能通过自身能力脱贫致富的——这个范围才是精准扶贫的范围。”李果说。
 
“记录中国”报道团队通过在红板村走访了解到,每个贫困户都被“建档立卡”。在村委会办公楼的档案室里,有一排文件柜,文件柜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全村精准扶贫户的一百多本档案。
 
每一户的扶贫信息都被制成档案,套上塑料膜存档。这些扶贫信息档案记录的内容非常详尽,包括扶贫户整个家庭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实施项目、走访记录等。
 
随着“扶贫云”在今年年初的推广适用,红板村的扶贫工作组还在电脑上安装了相关系统,建立了电子档案。
 
据中国网今年1月中旬报道,2016年1月12日,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曾公开表示,在实施大扶贫战略中,贵州将继续强调“精准”,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来实施精准扶贫,专门建“扶贫云”,真正把对象搞精准、把原因搞清楚、把管理搞规范,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作为贵州省精准扶贫对接的22个试点村之一,红板村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都会引来关注。毕节市扶贫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表示,他对红板村在创新扶贫方法上的大胆尝试印象深刻。红板村贫困户的脱贫信息被制作成二维码,不仅贴在上述的扶贫信息档案中,还贴在了农户的家门上。其目的是为了让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及时掌握精准扶贫各项举措的实施情况。
 
中建乡党委委员李果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成员展示着红板村的精准扶贫档案,每一户的扶贫信息都被制成档案,扶贫信息档案记录的内容非常详尽。扫描档案封面的二维码也可以获取到贫困户的扶贫信息,二维码也被贴在贫困户的自家门上,方便及时追踪扶贫信息。 许燕 图
 
村民祝才明家的“二维码”就贴在了房屋外墙的正中位置。读取二维码后,祝家的精准脱贫资料就快速地呈现出来。通过这些信息,“记录中国”报道团队了解到,祝才明夫妻已过不惑之年,养育了5个孩子。家里最大的女儿已经在黔西县城上高中了。祝才明家里一年收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供孩子读书上。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增加让这个原本就生活艰难的家庭背上了更沉重的负担,因学致贫是这个家庭的主要致贫原因。
 
每户家庭制贫原因不同,决定了帮扶他们脱贫的举措也有区别。针对祝才明家的情况所执行的扶贫方式是“精准养殖业和教育扶持脱贫”。
 
对此,李果给予了进一步的解释:“如农户家有土地,家庭成员有养殖经验,还有劳动能力,村里会征求农户意见,同时给予建议。比如这家适合养牛,就按 先建后补 方式发放一部分扶贫资金,农户没有自筹资金的就动员农户去银行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村里现在有一个 特惠贷 政策,一个建档立卡户在3年内可以享受五万元以下的免担保抵押贴息贷款。此外,县里还拿出财政资金建立了一个风险基金库。如果养殖业脱贫举措因不可抗力导致项目失败,就由县里的这个风险基金给予农户损失50%的补贴。”
 
在李果看来,红板村的扶贫体现了“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地,贫困户致富脱贫的希望指日可待。
 
而在唐宝书看来,红板村的目标远不止脱贫这么简单,红板村完全可以被打造成“美丽乡村”,虽然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唐宝书相信,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板村,还会发展得更好。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精准,扶贫,贵州模式,村级,样本,脱贫,资料,生成,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商家广告
  商家广告
  图文资讯
  实时热点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