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杯奶"这句话,
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一定不陌生。
早在1988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提出,
每人每天需达到奶300克或相当量乳制品的消费目标。
作为历史悠久的"国民保健品"
中国人对乳制品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每天一杯奶就此成为很多人的早餐"标配"。

提起宁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得必然是枸杞,但如今,宁夏奶产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宁夏这些牧场地处北纬37~38度,平均海拨1100米,年均日照3000小时以上,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8.5℃。日照充足、空气纯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宁夏,是各地公认的"黄金奶源带"。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宁夏满足了养殖奶牛的各项最优条件。加之近60年的精心培育,"天赋异禀"的宁夏也因此被业界誉为"全国黄金奶源基地"。
宁夏的第一杯牛奶的诞生,是在1963年,那时候的宁夏奶产业正值起步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牛奶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俨然是奢侈品般的存在,排队买牛奶仍是很多老一辈宁夏人的回忆。
直至80年代初,牛奶一类的乳制品才算是真正走上了宁夏百姓的餐桌。从奢侈品变成日常食品,从供不应求到大小商超都可购买,从慢火煮沸到开袋即喝……这些年来宁夏奶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奶牛们在干净的牛舍内一边吹着风扇,一边悠闲地吃着草料,这是在宁夏各个牧场里最常见到的一幅景象。在挤奶区,一头头奶牛井然有序地走上挤奶台,站好位置后自动化的设备就套在牛身上进行挤奶。奶牛一天要挤3次奶,对于往哪里走、怎么站位置,它们早已习惯成自然。

每头奶牛身上都有编号,耳后也挂有耳标。为了达到国际规模化养殖标准,宁夏推行了统一编号、统一佩戴耳标、统一建档立卡、统一采购冻精、统一选育方案、统一智能化管理的"六统一"管理模式。

2010年以来,宁夏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5%和9.2%。2019年,全区奶牛存栏43.73万头,生鲜乳总产量183.4万吨,人均占有量265.3公斤,居全国第1位。宁夏的成年母牛年均单产850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00公斤,居全国第3位。每万人占有奶牛数635头,居全国第2位。全区生鲜乳乳脂率3.8%,乳蛋白率3.2%,体细胞数低于29万/毫升,达到欧盟标准。

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养出宁夏的沃野厚土。温暖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塞上江南的一草一木。未来,宁夏奶业正在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