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青神,被忽略的东坡文化起源地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2-10-19 10:09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提到苏东坡,想必稍有读书之人都能对其人略有知晓,从耳熟能详路人皆知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这类豪放诗兴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这类浪漫诗情。

  苏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流传古今的佳作,翻开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又充满悲情与情谊,可以说,苏轼的文学造诣是唐宋时期文化繁荣的巅峰,也是苏式家族文学荣耀的顶峰,苏轼作品的延绵千古,也让苏轼家族这个跨越数个朝代的文学世家再一次显露在世人眼帘,无不让人叹息与慕羡,一个家族数代的文学传承,甚至改写以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地,正是这种力量,让苏轼能赫然屹立于万千文豪中间,流传于千年芳古。

  1

  千年苏氏,万年苏轼

  有记载的可以上溯到东汉苏章时期,而苏章的祖上在西汉武帝时期也官至将军,可见苏氏一门世代身份显赫,跨越汉唐宋最顶峰时期,也是古代历史上的奇迹。苏章官至冀州刺史,苏章晚年闲居从今天的陕西咸阳迁居赵郡,逐步开启了苏家一门的繁衍。而苏氏一门真正开启文学造诣的要到苏轼嫡系上祖苏味道,苏味道生于唐代,官至宰相,也是如今留有佳作的诗人,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代律诗的发展。在晚年因官场纷争,被贬眉州(今四川眉山)任刺史,也是这次的变故,让眉山和苏轼有了直接的渊源,眉山与苏氏一门从此凝结起来。

  苏味道一生中有四子一女,除二子苏份因未入仕而留在眉山生活外,其他几子都入仕为官,散落华夏各地,故而苏份一脉成为了眉山苏氏独苗,也让后来的“三苏”成为眉山的文化标签。

  从苏份起,到苏轼算是眉山苏氏第九代,当然在眉山对苏轼的记载中,又把苏份曾孙苏祜为第一代成员,不过从苏轼家谱中也有详细记载,眉山苏氏一门大体源于赵郡栾城(今河北石家庄栾城区)。

  从这点分析看,苏轼本就是绝对的眉山人,故而眉山与苏轼之间的千万缕故事可不是一两句能说得清的,但确实是这块霞光之地培养了这位万古流芳的大文豪,让这个文豪家族世代繁衍,给中国古代诗词文化记上了浓重的一笔,也开启了唐宋诗词灿烂的文化长河,苏轼与其父兄共为“唐宋八大家”之列,一门三人享此殊荣,也堪称为历史罕见,也是家族文学造诣的巅峰。

  

 

  2

  青神,快被遗忘的东坡故地

  初入青神,则能被这座质朴而美丽的小城所打动,一路从汉阳镇入境,磅礴的岷江依城而过。提到青神县,就不得不提到汉阳古镇,这座古镇目前依旧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风貌,老茶馆,铁匠,竹编等传统工艺作坊还依旧维持生计。据记载,汉阳古镇在古时非常繁华,因为背靠岷江,依靠发达的水系船运,让这里千年不息,直到民国时期依旧,这里盛产“汉阳花生”“竹编”“汉阳丝”而闻名。

  岁月沧桑,曾经作为蜀中水路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的汉阳,往昔的商贾云集、热闹繁华如今已风光不再。走进小镇,旧有的街道、店铺、宅居,虽然大多还保持完整的古朴风貌,但你只能从那些相互毗邻的四合院、那些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去遐想他们承载的厚重历史;从那些高高的封火墙、那些雕刻着神鸟奇兽的古檐,去猜测他们蕴蓄的文化积淀。

  青神的叫法源自蜀的来源,据说蚕丛是第一个在蜀地称王的人,蚕丛氏的发源地据记载就在今天的青神县,“蚕丛着青衣,教民种桑养蚕,使蜀地经济勃兴,创建了蜀国。死后蜀人感其德,祀蚕丛为青衣神(蚕神),将其出生地命名为青神县,其主要活动区域亦在青衣命名即青衣江”,这是目前青神县官方及相关记载对于青神县由来的一致说法。若按照这个内容,蚕丛氏建国应该在大禹时代前后,迄今410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根基雄厚。

  

 

  从隋代开始,青神县开始划归眉州(眉山)管辖,在隋唐时期曾短暂归属嘉州(乐山),而后又重归眉州辖地,后也有几次小的变化,但终归未改变青神为眉山专属之地域。岷江从都江堰出来后,路经眉山到青神全境而过,在乐山地区后与从雅安流经而来的青衣江汇合直下宜宾,在宜宾处与金沙江汇合成滚滚东去的长江,作为长江源头水系的岷江水系,确实孕育了成都平原这块肥沃的土地。而发达的水系也让青神成为古时重要的航运站点,从这里开始,坐船一路向东,颇有一番高峡出平湖之韵味。

  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云游至青神县境内汉阳,看到滚滚流去的江水,即兴作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著名的《峨眉山月歌》,成为青神县赖以成名的又一文学佳作。

  在岷江岸边,伫立着著名的中岩寺,这座古寺始创于东晋,在唐宋时期大放异彩,后又因苏轼求学而扬名天下。中岩寺早期为佛教圣地,是十六罗波之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道场,其佛法弘大,古与峨眉山齐名。素有“先朝中岩,后朝峨眉”之说。在中岩寺观景,坐看青神全境,俯视脚下滚滚岷江水,让人无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在此读书,定有满腹才华。

  3

  情定青神,塑造东坡家风

  据记载,公元1051年,十六岁的苏轼沿江而下,来到青神,在有着“西川林泉最佳处”美誉的中岩古寺求学。中岩书院当时为苏轼的父亲苏洵的好友,青神乡贡进士王方在此教书,故而苏洵将苏轼送往王方处。这也为日后开启一段千古爱情良缘佳话埋下了伏笔。苏轼在中岩书院待过的三年时光,成就了他日后在文学上很高造诣的基础,在一个充满浪漫清秀之地,依山傍水的千年古刹,三年能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起来,也让他真正实现思想上的成熟。

  王方有一女,名王弗,比苏轼小三岁,也是才女,三年的相处让他俩互生爱慕之情。据说这里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书院有一个水池,不时有鱼跳出,学子争先恐后的给这个水池起名,而大家起的名字没有一个让老师王方满意,这时苏轼接话,“这池中鱼儿很能理解主人和客人之乐,唤之即来,呼之即去。学生取名唤鱼池。”于是他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写下“唤鱼池”三个大字,其书法俊秀不群。

  这个时候,丫环珠儿将王弗写的三个字也送到了王方的手中,开卷之后,众人纷纷惊讶不已,因为王方的爱女王弗写的三个字竟然也是“唤鱼池”。苏轼与王弗,两人给鱼池取的名字不谋而合,这也太巧了!王方情不自禁地说道:“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

  他想要将爱女许配给自己的学生苏轼,现在来征询爱女的意见,王弗娇羞地点头应道:“一切全凭爹爹做主。”

  王方于是派人前去苏家说媒,苏轼的父亲苏洵听说后,大喜过望,王方是四川青神县古中岩书院的先生,是乡贡进士,而苏轼是该书院的学生,此等姻缘就是绝配呀!苏洵欣然同意。才子佳人这一世姻缘,便在这一刻终得缔结。

  是年,苏轼年不过19岁,王弗亦不过16岁,正值青春年华。

  

 

  公元1056年,苏轼第一次出川进京赶考,一举获得欧阳修的赏识,从而考取进士及第,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而他入仕的前十年,正是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的传承故事。故而,苏轼的成人起跑,与青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他的人生观、爱情观、为人观在很大程度上为青神塑造。可以说,青神塑造了他一生辉煌的开始,也是学以致用的开端,是严谨正派作风的养成,这是一种高尚的苏轼家风,让无论处于何种时代的人都肃然起敬,心神向往。

  可以说,苏轼人生的一半根在青神,青神也被他称之为第二故乡。从他对待爱妻的态度上就能看出这段古时能让人铭记的姻缘故事。可惜在相互相伴十年之后,年仅27岁的王弗早逝,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大的悲痛,在十年之后,他为他的亡妻写下《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诗缅怀他挚爱的妻子,每个字都能体会到他对爱妻的那种深爱与思念。如果说这时候他与青神再无关联,那你就错了,王弗死后,她的堂妹王闰之填房做了苏轼的第二个妻子,也是青神县人,从此陪伴了他重要的人生时光,并将苏轼六岁的儿子抚养成人。王闰之填房做苏轼的妻子坊间有各种说法,而我本人则较认同一种说法,就是可能王弗在死前有交代,将自己的幼子和丈夫托付给王闰之照顾,而王闰之能与一代文豪苏轼为伴,也能随心应之,苏轼也对王弗的爱汇集于王闰之一身,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新的开始。

  从苏轼的一生看,青神在他的人生中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了他大半生的情感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浪漫爱情的诠释,对家的一种执着。青神带给苏轼的,绝不是一个生活数年的小城,而是人生的塑造之地,启航之地,家的开始,情感的成熟之地。

  翻开苏轼的一生,极具正派的一生,是他独树一帜的家风和弘扬正确的家庭观念。与同在青神落脚的李白相比,苏轼给人的形象更为正派,而李白则是桀骜不驯,自由不羁的性格使然,处处留情,这点在苏轼上是极为不同,按理古代将此类归为风流才子之必然,而苏轼则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这正是当代文化最需要发扬和传扬的,是塑造极具传递正向价值的文化古风,也是为当代万千少年学子树榜样的千古机遇。

  苏轼一生,官宦起伏,先后几起几落,贬谪几经波折,正是这些不寻常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创造的空隙和感悟,从而有大量经典的诗词诞生。无论苏东坡摇曳千里,眉山与青神都是他的根系所在,指引着他朝着理想的方向去飞翔。

  

 

  4

  重塑东坡文化 打造全新青神品牌 呈现青神新文旅IP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反思,如何学习苏东坡,如何在他的万千诗句中找到对生活、工作、成长的感悟,如何以苏东坡为指引,塑造奋发有为,正派向上的身心。苏东坡文化的启示在于,做人当如苏轼,他应当成为当代青年追随的新梦想和新偶像。

  青神拥有无可比拟的川蜀文化及历史底蕴,在整个历史性推动东坡文化的背景下,青神将借用这股东风,实现文化顶层定位的重新梳理。文旅是产业兴业和树立城市名片的最好方向,如何塑造文旅IP与品牌,将是青神县当下着重建设的重要关口。

  而对于青神县来说,在各地开始着力塑造东坡文化的当下,如何用好东坡文化这个千年人物标签,实现青神县新的文化IP呈现。作为苏东坡的初恋和爱情结晶之地,也是思想成型之地,苏轼何以在青神这个地方实现了人生中重大的跃进,这是青神县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别人无法剥夺的绝对文化元素。

  青神县需要重讲历史,再塑东坡,将苏轼文化立于城市品牌发展的最高点,树立新的人物形象,从青少年入手,从青神开始,打造全国苏轼学子文化传承之地,让青神成为万千苏轼学子奔赴的朝圣之地,在文旅振兴的当下大背景,借好这股东风,实现青神县全新的文旅IP重塑与演绎,打造一个全新的新青神品牌,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指引下,实现文化复兴而努力。

 
 
 
责任编辑:
郑荣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青神,忽略,东坡,文化,起源,提到,苏东坡,想必,稍有,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