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款车型未获补贴审批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其中有12款新能源车型未能满足“累计行驶里程达到3万公里”的要求,没有通过审批。
为堵住“骗补”漏洞,去年12月29日,工信部下发《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非私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要超过3万公里才能领取国家补贴,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部分企业“2年内拿不到补贴”
记者了解到,对公交车或旅游大巴这类新能源车而言,实现累计行驶3万公里较为容易。但新能源物流车,以及公司或单位购买用于通勤的新能源客车来说,达到要求可能需2年左右时间。这意味着,生产企业将车型扣除补贴售出后,购入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行驶里程要求,因此生产企业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获得补贴,生产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很大。
据记者调查发现,根据目前一些物流企业的新能源物流车使用情况,生产企业很可能
在2年内都无法拿到补贴。此外,车辆销售后如遇多次转手,生产企业一旦无法跟踪所销售车辆的里程数据,就将面临不能申请和领取补贴等问题。
事实上,所获补贴时间周期过长是企业最担忧的问题。
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根据补贴申请流程,每年底申请一次,次年4、5月如审核通过,最终拿到补贴可能要再等上两个月。例如一家企业如果2017年下半年投放车辆,2018年此批车辆达到要求并在年底申请补贴,那么最快拿到补贴也要到2019年,这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来说是较大考验。
短期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了解到,“3万公里政策”出台的目的之一就是杜绝企业“骗补”。
比如,有一家新能源企业,2016年为迅速“上量”拿补贴,这家企业的新能源乘用车90%以上都提前上了“公司牌照”,而这些车辆转为私人牌照,还需要2年时间,新政策封堵了企业拿补贴的不规范行为。
对此,业内多数专家认为,制定“3万公里政策”主要目的是遏制“骗补”,同时促使新能源汽车技术性能提高,目前企业所反映的情况很可能属于执行层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调研,毕竟政策才执行不久。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就认为,“3万公里政策”大方向正确,从企业反映的问题来看,一方面显现出,现在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销车就是为了拿补贴,拿不到补贴,企业自然压力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能源汽车仍面临科学管理等问题。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短期内修订3万公里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一是里程要求确实对肃清新能源骗补情况效果明显;二是由于推行不久,朝令夕改将严重影响政策的公信力。”。
此外,据记者了解,一些大型客车企业受此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从上述《公示》情况来看,宇通客车申请的2087辆车全部通过审核,获得补贴6.8亿元。比亚迪一位内部人士也透露,比亚迪的新能源客车大部分作为公交车使用,基本上半年就能达到3万公里,因此对比以往,只是晚半年拿到补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告诉记者,中汽协会正在对企业反映的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也许到年中会拿出一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