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主政官员曾亲自暗访督察环保
章轲
[贵州在干部考核体系中对环境保护的权重很大。三项大指标包括人均GDP、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环境质量(含县城以上空气过标率和饮用水达标率等)。GDP权重由原来的20%降低到12%,而增设的生态环境类、科技进步与就业类指标,权重分别占了10%和9%。]
历时5天,行程上千公里,走访重点污染源监控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点、危险废物存放点、黄金采矿场、地方环保局和执法大队等,并现场观摩基层环保人员的执法过程……
8月下旬,《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参加环境保护部组织的环境执法贵州调研,见证到贵州省上上下下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决心,了解正在进行的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的进展与困难。
“过去几年,贵州环境保护创下了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环保优化发展成效最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活力最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最快、污染防治力度最大、环境监管措施最严、生态环保创建成果最多的‘七个最’。”8月31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熊德威对本报记者说,今年7月份,全省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都是100%。
贵州生态环境十年巨变
8月的贵州大地,山青、天蓝、水清、地洁。这与10年前本报记者随国务院七部委督查组到贵州时看到的景象相比,反差强烈。
2006年9月,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和监察部等国务院七部委组成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组(第六组)到达贵州省。本报记者在随行时看到,铜仁市泰源铁合金厂(原铜仁市振兴铁合金厂)粉尘污染严重,工厂四周的农田和果林作物上被粉尘染成了淡黄色,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向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多次反映无果”。
铜仁市龙田村一位村民当时告诉记者,他的嫂子就在泰源铁合金厂里上班,曾多次发现工厂偷着断了环保设施的电。而在这家企业的办公楼墙上,公然挂着“重点保护单位”的铜牌。环保人员称,当地政府对污染企业实行特殊保护,“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记者当年在安顺市采访时,看到一家水泥厂的5个烟囱全都冒着黑烟;在黔南地区,沿途的高污染企业林林总总,一直延伸到山谷中,巨大的烟囱都在冒着滚滚浓烟,苍穹之间有如蒙上一块灰布。车行在高速公路上,刺鼻的气味钻进车内,让人很不舒服。在当时的采访手记中,记者曾形容那是一次“刺鼻辣眼”的环保督查行。
但10年后的贵州已经发生了巨变。
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到花溪区、安顺市,再到黔西南州的安龙县、兴义市,所到之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的都是翠绿的植被、清澈的河水,呼吸到的是清新的空气。
“近年来,贵州的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提升。”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苗智会对本报记者说。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察局局长田获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
与“十二五”前后环境监测数据对比,贵州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2010年的1.795下降至2015年的1.127,劣于二级标准的城市由5个下降为0个。2015年贵州全省9个中心城市按新标准六指标评价,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均高于85%,其中兴义市和都匀市为100%,贵阳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和凯里市AQI指数优良率高于90%。
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指标评价,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55%,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贵阳市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三。
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贵州全省44条主要河流85个监测断面达标率89.4%,比201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八大水系中5大水系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并不断改善。2015年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74个县级城镇13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按水量评价水质达标率为98.3%。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贵州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改善,2015年环境质量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田获说。
而这一切,缘自近年来贵州省对于污染行为的“动真格”。熊德威对记者说,“环保能否真正收得实效,其实就是两句话:一是一把手的决心;二是动真格。”
贵州省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良好又极其脆弱,一旦遭到损害后将难以修复。而“欠发达”又是贵州的基本省情,正处在后发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地发展经济的愿望十分迫切。
面临着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但贵州决策层态度明确,“把贵州生态保护好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把老祖宗留下的一方山水保护好、利用好”。
熊德威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前两年,铜仁一带从浙江过来不少从事水晶加工的老板,陆续在当地开了100多家水晶加工企业,而水晶加工过程产生的加工废水、酸性废水和含重金属废水,随意排放会破坏水体生态环境。贵州省主要领导先后就水晶产业批示了8次,还亲自暗访调查,最后坚决叫停。
2015年,贵州黔南州独山县与某公司以建设休闲草场为名,违规占用林地建设高尔夫球场。今年3月,黔南州副州长、独山县委书记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了副州长职务。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贵州抓环保首先从顶层设计做起。2014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三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将领导干部作为责任追究的重点对象,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违反条例规定行为的,都要依法给予处分。
熊德威介绍,贵州在干部考核体系中对环境保护的权重很大。三项大指标包括人均GDP、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环境质量(含县城以上空气过标率和饮用水达标率等)。GDP权重由原来的20%降低到12%,而增设的生态环境类、科技进步与就业类指标,权重分别占了10%和9%。
在《贵州省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办法》的50项考核指标中,生态环境类指标占7项,比重达到14%,并设置了6项环境保护扣分情形。
2014年10月,贵州省明确:对紫云、关岭、赫章等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10个贫困县取消了GDP考核指标,改为以居民收入增长、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状况为依据进行测评。
环保长出“钢牙利齿”
在贵州省环境监察局在大门上,挂着一块环保与公安“联动执法办公室”的招牌。田获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4月,贵州省就在全国首家省级层面同时挂牌成立了“贵州省公安厅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和“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
贵州省高院还成立了“1+4+5”(即1个省级、4个市州级和5个县级)覆盖全省、跨区域管辖的生态环境案件专门审判机构。贵州省检察院也在全省建立“1+9+23”(即1个省级、9个市州级和23个县级)生态保护检察机构。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和部分区县也分别成立了生态公安分局。
田获介绍,在此基础上,贵州省逐级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省环保厅与省公安厅联合挂牌成立了司法联动办公室,建立了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信息共享机制、案件移送机制、紧急案件联合调查机制和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奖惩机制等7项制度机制;贵州省环保厅与省人民法院、检察院分别出台了《关于建立各级人民法院与各级环保部门衔接配合工作五项机制的意见》;省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积极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为“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行动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
“环保部陈吉宁部长不是说要让环保长出钢牙利齿吗?这里的公安就是钢牙。”在司法联动办公室里,干了多年环保执法的田获对记者说,“以前企业根本不买环保的账,环保执法人员到了企业门口不让进,甚至还放出狗来。联动执法就不一样了,公安人员带着警械进来,企业的人乖乖地躲在一边。”
贵阳市花溪区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吴忠斌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现在环保执法人员进入企业检查,遇到阻力的情况不多了,比较配合。”
8月29日上午,吴忠斌带领8名执法队员进入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厂区进行执法检查,本报记者现场观摩了整个执法检查过程。
记者看到,执法人员均穿着印有“花溪环保”字样的马甲,有的胸前还挂着“贵州省行政执法证”。在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办公楼前,执法人员站成两队,吴忠斌宣布,“根据《贵阳市污染源日常监管随机抽查制度》的工作要求,现在要对泰邦公司的废气、废水和危险废物进行执法检查,我们分成两组,现在分头检查!”
记者跟随的一组执法人员首先来到泰邦公司的锅炉房,该锅炉房已经完成了煤改气,执法人员查看了锅炉运行情况,又向企业要来台账,查看用电和出渣等数据资料,确认了没有违规生产情况。但在危险废物存放室,执法人员发现有废液渗漏情况。本报记者在现场拍照时,一些渗漏液溅在裤子上,很快就被腐蚀掉色,出现了五六块大小不等的黄斑。
在随后的检查反馈会上,吴忠斌对泰邦公司总经理杨刚说,“看来危废管理上还存在问题,要通过筑围堰和防渗处理,防止废水流入周边土壤和河流。”杨刚也表示,“环保是天大的事。一定尽快整改。”
田获告诉记者,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环保、公安、检察院三部门合力整治重点流域。2015年7月,省环保厅、省公安厅、省检察院联合出台乌江流域环境专项整治方案,将司法机关职能引入流域整治,分两个批次对排查出的103家环境违法主体、151个环境违法案件实施移送司法机关、停产关闭等“五个一批”分类处理。
赤水河不单是国酒茅台和贵州白酒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些年,赤水河沿线开发加剧,水量急剧减少,水质日益恶化,部分河段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熊德威介绍,当时动的“第一刀”就指向了茅台、习酒等公司,要求其增加环保设施,达标排放。通过实行“河长”制、第三方治理等措施,到2014年底,赤水河在贵州境内入境断面和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贵州省近年来之所以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得益于以打击“六黑”(“黑烟囱”“黑废水”“黑废油”“黑废渣”“黑数据”“黑名单”)环境违法犯罪为重点的执法专项行动。
田获介绍,今年初,贵州省政府将“利剑”行动提升为“六个一律”环保“风暴”执法专项行动,对环境违法案件分类采取刑事审判一批、行政拘留一批、行政处罚一批、停业关闭一批、挂牌督办一批等“五个一批”分类处理。
今年1月,花溪区环境执法人员在排查中发现贵筑社区马洞村一组一加工点有刺激性气味,堆放有大量化工原料及器皿,废水经管道排入房屋外一沉积池内,排口地面可见明显腐蚀痕迹,情形十分可疑,立即将情况报告贵阳市环境监察支队和市公安局生态分局。
当地环保、公安部门迅速展开联合查处行动。经查,该加工点从事违禁化学品生产加工,通过提炼麻黄素,再利用溴元素合成冰毒。今年5月该案被公安机关立案,共涉案10余人,目前已抓捕6人。公安部已将此案列为2016年度公安部部级挂牌督办案件。
在安龙县万人洞矿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几座高山已经被开肠破肚,大片山体、岩石裸露。安龙县海子镇党委书记杨希告诉记者,安龙县黄金开发始于1986年,已有30年历史,是黔西南州最早投入黄金开发的县市之一,“最疯狂的时候有100多个采矿点同时开采”。
2014年8月,贵州省环保厅和公安厅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安龙县黄金开采行业开展全面排查,对未批先建的万人洞金矿和海子金矿因、尾矿库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金龙黄金公司实施省级挂牌督办,并责令3家企业停产整治。万人洞金矿经理李文军告诉记者,目前已投入整改资金500余万元进行生态修复。
本报记者在万人洞金矿修复现场看到,在修复区已经修建了砼截排水沟和挡土墙,栽植了桂花树、柏树和红叶石兰等树种。在豹子洞金矿修复区,记者看到废弃采场和废渣堆场上绿草连片,杉树已经长了1米多高,许多地块平整后已经种上了玉米。
在黔西南州采访时,兴义市环保局局长张力向记者介绍了当地发生的盗用环评资质“黑名单”案。今年“风暴”行动中,该局排查到辖区内湖北永业行评估咨询有限公司环评资质被盗用的可疑线索,立即成立专案调查组,对涉及的已出具了批复文件的坪东国际汽贸城建设等7个项目企业展开调查,同时向湖北永业行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核实涉嫌盗用资质的具体情况,该公司确认了资质被盗用的事实。
经查,所涉7个项目环评报告编制合同签订单位分别为贵州启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非法盗用环评资质,从中牟取暴利。兴义市环保局不仅撤销了上述7个项目的环评批复,还将贵州启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环评公司纳入企业环保失信“黑名单”。
田获告诉记者,打击“六黑”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贵州全省已责令停产企业914家,责令限期改正企业1862家,责令关停取缔企业328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480件,共计处罚金额1.09亿元;共对390件环境违法案件采取了按日连续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以及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等措施。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42件,公安机关依法对107名涉案人员实施行政拘留;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9件。
田获说,作为西部经济较落后的省份,贵州目前环保专项资金不足、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分布边远散,老企业生产和治理设施老化、污染大而处理能力不足;部分新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而不能严格落实环保工作要求,未批先建、环保滞后于生产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线、淘汰落后的土作坊还悄然存在。
“基层环保执法能力和水平整体不足,目前部分县级环境执法队伍只有2~3人,人员、车辆等装备严重不足,很难保证当前环境执法监管的需要。”熊德威对记者说,目前环保执法人员的身份很尴尬,从成立的那天起,执法人员的“户口”就没有解决,一直是“参公”、“事业”,不是公务员,由行政单位委托授权来开展执法,底气不足。
田获也表示,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需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因不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主体条件,导致对环境违法行为不敢碰硬、不敢较真、不敢问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强制的落实。
有环保专家表示,“利剑”行动是一个好办法,偶尔用一下可以,“但如果当成制度常态就很麻烦了,老是拿着剑在别人面前晃悠,结果只能害死环保。执法风暴行动只需要告诉企业,我手中有剑,人家就会敬畏。真正的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