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就被中央叫停的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能否松绑2017年1月24日将见分晓。
国新办定于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副部长曹卫星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韩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近年来,各界对于放开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呼声不断,中央部委也开始将之纳入政策研究范围。
近期出现的一个重大信号是,去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
会议强调,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要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跨地区补充耕地等重大举措,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
这也是中央层面近几年来首度提到“跨地区补充耕地”。
目前,除跨省异地占补平衡被国家限制尚未开展外,跨县域和市域的异地占补平衡比较常见。随着补充耕地异地化的逐步推行,发达地区在省域内部调剂指标越来越难,要求开放跨省占补平衡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缺耕地”,耕地大省往往“少资金”,这种背景下,松绑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成为双方的共同诉求。
在2016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一位东北耕地大省国土厅官员就曾提出建议推动实现跨省异地占补平衡。
2016年8月份,国土部在“关于探索在全国范围统筹农田占补平衡的提案复文摘要”中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将积极探索国家统筹补充耕地。
“对于京津沪等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为适应十三五期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对耕地保护提出的新要求,我部会同农业部、中央农办正在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政策,提出整合使用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加大补充耕地资金投入,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前提下,由国家统筹补充耕地等政策思路,实事求是解决补充耕地难题。上述政策文件正在抓紧研究起草中。”国土部称。
我国之所以要实行占补平衡政策,保护耕地是根本目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总面积为20.25亿亩,与2014年底相比,全国耕地净减少89.2万亩。
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建设占用是最大原因。如2011年减少的532.7万亩耕地中,建设占用耕地485万亩,占比为91%。
国土部数据称,“十二五”期间,建设占用耕地1710万亩,补充耕地2561万亩,补充耕地中有141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落实了占一补一、质量有提升。
近年来,占补平衡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出现不少新问题。如地方时常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甚至有地方在占用城郊优质的耕地资源后,将山上的土地“开发”成耕地资源,用来完成占补平衡指标。
此外,实行占补平衡要求地方拥有一定的耕地后备资源,这样占用之后才有能力去补。但我国东部沿海、辖区面积较小的直辖市和个别省份,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困难,个别省市出现了难以足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
在国土部上月28日举行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国土部地籍管司副司长冯文利表示,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从区域分布看,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份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11个省份之和仅占到全国15.4%。
此外,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在新疆(不含南疆)、黑龙江、吉林、甘肃和河南等5个省份,占69.6%。而东部11个省份之和仅占全国集中连片面积的11.0%。
“这反映出,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冯文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