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度控盘的A股,在2900点的平台上又横盘了5天。此前,在5月31日大涨之前,曾在2800点的平台上横盘了15个交易日。
6月7日A股能收红盘,跟一个好消息密切相关:人民银行副行长易刚宣布,给美国方面2500亿人民币的RQFII投资额度。这些钱不仅可以股票,还可以买债券、期指等,但对A股仍然构成了利好。
但2500亿不会一下子涌进来,这个额度是慢慢释放的。所以,只能算个中等利好,改变不了A股的基本走势。
但今天还有两个消息,对于多头来说是个打击。
第一个消息来自“富时罗素”。
据报道,富时罗素(FTSE Russell)首席执行官麦思平在接受采访时称,该公司不能长期将中国股市排除在富时罗素指数之外,但A股纳入其指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实话,看完这篇报道我恍惚了半天。
要知道,在去年A股申请加入明晟指数之前大约一个月,A股正在冲击5000点的时候,富时指数就宣布把中国A股纳入了富时罗素指数,现在这话是从何说起?
查了查新闻报道,发现当时富时留下了一个BUG:启动沪深A股进入FTSE全球指数只是过渡阶段,新的指数也是过渡性指数。
也就是说,在A股欢庆了被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将近一年之后,其实我们还在门外徘徊。原因呢?两周之前,富时亚洲区董事总经理白美兰曾指出,由于QFII汇出限制及随意停牌两大难题尚待改善,今年9月将A股纳入全球基准指数仍为时尚早。
富时罗素的首席执行官麦思平还说,“纳入A股的速度取决于国际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速度,中国市场需要长期国际投资者。”
说到底,由于股灾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紧急措施,A股现在还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所以别人嫌弃你。
第二个坏消息来自明晟指数公司。
据香港媒体报道,MSCI将于本月15日公布是否纳入A股,其透露,宣布结果当日不会举行记者会,只设全球电话会议。另一方面,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6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应当以平常心看待A股能否“入摩”(明晟指数又称摩根士丹利指数)。
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再加上富时罗素的表态,看来今年A股冲击明晟指数很可能再次失败!
当然,在明晟公司没有正式宣布结果之前,这一切都是猜测。
那么A股会怎样走呢?上不去、下不来,恐怕是未来的基本走势。跌多了,国家队就会“大脚解围”、“踢出禁区”;但涨多了,会遇到各种黑天鹅,而且找不到接盘侠。 (文章来源:刘晓博的博客)
那么,中国纳入MSCI指数到底有多大?
MSCI是A股救命稻草还是画饼 6月15日入摩可能性有多大
“比起救命稻草,MSCI也许更像是充饥的画饼,理性的判断,对待,正视这个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
今天下午,在为期两天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间隙,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将向美国提供2,500亿元人民币(合约380亿美元)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用于买中国股票和债券。这是中国首次授予美国这一额度,规模仅次于香港,通过RQFII机制,海外机构可以使用离岸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中国在岸资本市场。
截至目前,RQFII试点地区为16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可投资额度达12,100亿元。
如果加上此次批给美国的2,500亿额度,总的境外投资中国市场的额度将达到14,600亿,增加境外投资的份额,对于A股纳入MSCI是有帮助的。
5月底至6月初时,关于南方富时A50频频获得外资大额申购的消息,吸引了众人眼光。5月16日以来沪股通的净流入状态已延续了16个交易日,A股迎来了久违的反弹,港股市场,国企指数更是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十四连阳,且目前趋势依然向好,深港通预期十分强烈。
在MSCI即将于6月15日宣布是否纳入A股进入其新兴市场指数之前,这次突如其来的增加RQFII额度,显得格外用心。MSCI的决议会是什么,A股纳入MSCI,之后又会怎么样?
海外申购热烈,看好?
如果我们从今年A股ETF的申购情况来看,全球最大的两只新兴市场基金贝莱德(BlackRock)和领航(Vanguard)是中国A股ETF申购的主力军,他们已经获得了相当规模的QFII或者RQFII额度。 领航集团的新兴市场基金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基金,规模515亿美元;贝莱德旗下安硕(iShare)的新兴市场基金是追踪MSCI指数最大的新兴市场基金,规模254亿美元。
贝莱德于2015年8月25日获批12.5亿美元的QFII额度。在经历了1月份熔断后,领航向中国申请300亿投资额度,其A股RQFII额度因此也成为国际基金公司之最。贝莱德紧随其后在5月份申请了200亿元RQFII额度,目前合计也拥有超320亿元额度。
而且在MSCI决议的前夕,贝莱德的创始人兼CEO LarryFink在4月27日还表示,今年如果不投资中国,投资人会后悔。这可以看出贝莱德准备入市A股和对MSCI纳入A股的决心和信心。
发布会取消,插曲?
同样在今日,据媒体报道MSCI透露说6月15日,也就是宣布结果的当天,MSCI并不会举行记者发布会,而仅仅只会召开全球电话会议。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旗下《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应当以平常心看待A股能否纳入MSCI。
去年6月,MSCI也是原本拟在香港举行记者会,但后来取消,改为电话会议,期望颇高的A股入摩最后告吹。今年MSCI直接确定只举行全球电话会议,这有可能是出于对于全球媒体一视同仁,但更大的可能是A股入摩可能仍然存在变数,或许并不乐观。
事实上,目前卡住A股进入MSCI最大的症结,在于是否取消ETF等A股挂钩衍生产品海外上市的预审权。内地监管机构虽然改进了停牌机制,但对于至关重要的预审权却并没有进一步的指引。预审权的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过去内地交易所从未行使过否决权,因而,市场从来没有为此担忧。去年A股动荡期间,有A股挂钩ETF产品在新加坡上市被拒绝,这才导致MSCI重新审视此条款,并加入到今年的入摩条件。 纳入MSCI的金钥匙? 自MSCI于2013年开始启动关于中国A股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审核至今,已经历将近3年时间。 2014年4月,沪港通宣布启动,但是由于香港占中事宜,沪港通正式开通拖到了11月。最后,MSCI决定暂不将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但仍保留在审核名单中。
2015年3月,中国宣布将适时的开通深港通,增进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为MSCI铺路。但在当年6月的年度审议中,A股还是处于审核名单中,MSCI提出了三类改善要求,分别为资本管制、额度分配流程以及收益权分配等问题。
2016年4月,MSCI再次提出A股评估征询,在三类改善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A股公司停牌的任意性以及境外设立A股衍生产品限制等问题。
针对MSCI去年提出的三类改善要求和4月提出的另外两项改善要求,截止目前,中国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外,计划中的沪港通人民币当日结算机制,以及深港通的成功启动都会进一步改善A股整体市场的市场准入情况。 今天宣布的2500亿RQFII额度,增加境外投资配额,和这个月将会适时宣布的深港通,很有可能,都是为此次开启MSCI大门所准备的金钥匙。 MSCI会带来什么?不用期望太高
在2016年4月MSCI发布的《Consultation on China A-shares Index Inclusion Road map》 中,MSCI表示将A股按市值的5%纳入MSCIChina指数,之后会渐进式的逐渐扩大A股市场的占比,整个历程或在5年以上。
如果6月A股能够成功纳入MSCI,将在2017年5月中旬的MSCI半年度审核会议期间宣布执行,生效时间为2017年6月1日。根据MSCI提供的信息,全球有10.5万亿美元资产以MSCI系列指数作为业绩目标,其中跟踪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约有1.5万亿美元,如果初始按照5%纳入测算,A股占比1.1%,对应增量资金约1,400亿元人民币(其中被动配置性资金量大概在230亿左右),当渐进式实现全部纳入后,A股占比约18.2%,对应增量资金约1.8万亿元人民币。
从韩国、台湾、香港和中概股的经验看,纳入MSCI,并不会改变市场的原有趋势,但会提升海外投资者的占比和影响投资者交易行为。韩国和台湾分别从1992年和1996年开始被纳入MSCI指数,从市场表现看,纳入MSCI并没有改变市场原有趋势,但二者股票市场的海外投资者占比均显着提升,从1%分别上升至25%和16%。随着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国内个人投资者的换手率呈下行趋势,这也意味着,如果市场接纳越多的外部资金,市场将更趋于价值投资,投机交易将会受到抑制。
理性看待MSCI,过程胜于结果
至此,你也许明白了,A股纳入MSCI指数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一年可以获得200亿美元左右的新增资金配额。纳入指数与原有走势,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很欣慰的看到国家为了A股能被纳入MSCI指数,做出的制度上的改变,比如开通对外链接的沪港通,深港通,规范借壳制度,完善退市制度等等。
MSCI对于A股来讲,或者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寻求纳入MSCI指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国际准则,完善股市基础制度建设,逐步取消配额限制,提高A股的对外开放性,自由性和市场性,吸引更多种类的投资机构进入市场,逐步的完善市场结构,丰富投资者种类,才是纳入MSCI的真正意义。
A股未来会怎么走,不是一个指数可以决定的,也不是每年1,400亿就能决定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来自国家经济本身的发展,未来的GDP如何,产业转型结果如何,去产能效果如何,等等。
理性看待纳入MSCI吧,千万不要认为这次纳入MSCI是A股的救命稻草,目前,它还只是个充饥的画饼。(来源:港股那点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