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槐荫“随手公益”新常态(图))
“1 小时公益”志愿者正在为老人修脚。
茶余饭后,下班间歇的零散时间能做些什么?槐荫区的居民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家住裕园社区的徐丽是省立医院的一名医生,35岁的她刚刚在社区居委会加入了楼道卫生自管队、邻里一对一敲门服务小组和健康咨询志愿队;爱好花草种植的社区居民马祥荣主动挑起照顾居委会花草的担子;振兴街街道阳光新城第一社区的王长海老人从公安系统退休后,利用自己的职业经验把四防安全、文明风尚、法制宣传等作为创作元素,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景短剧和快板书,在微剧场上演;在景绣荣祥社区,槐荫区道德之星朱玉德牵头成立了“1小时公益”志愿服务队,开展了邻里守望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这是槐荫一些普通居民的志愿服务内容,也是该区致力于发展“随手公益”的一个缩影。利用碎片化时间投身公益正成为越来越多槐荫居民的志愿选择。目前,槐荫区共有3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提供着邻里守望、环境保护、健康咨询、文艺汇演等多项公益服务。而随着公益活动的不断深入,槐荫区“随手公益”活动逐渐呈现以下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随手公益”常态化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槐荫呼之欲出。
“随手公益”活动,就是倡导人们利用碎片时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随手一指,随手一扶,随手一劝,随手一捡,随手一拨,随手一关,让想从事志愿服务的公众随时都能从身边寻找到可以做志愿服务的机会,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由于“随手公益”的时间要求并不是很高,这就为上班一族参与公益活动提供了便利。在裕园社区已有约500名志愿者,其中像徐丽一样的年轻人就有十几名,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
在槐荫,“随手公益”活动的内容不断多样化,活动形式和范围也开始有了新变化。在积极推进全市随手公益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槐荫区还结合自身特点和社区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新槐荫微公益”志愿服务品牌,通过“线下动员”与“线上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为更多的市民搭建随时随地、零门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载体平台,引导更多热心市民成为随手公益的参与者、受益者。“随手公益”活动内容从文明交通逐步扩大到社区服务、扶危济困、敬老助残、植树造林、环保节能等。
目前,在公益服务平台日益增多,志愿服务可选范围逐步增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槐荫区正探索公益服务的常态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裕园社区为例,该社区已有200余名公益志愿者有了个人公益服务储值卡,按照从事公益活动的小时数,不同的志愿者储值卡中的数值也不一样,而这些数值将成为公益服务激励机制的依据。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云香介绍,社区正探索用储值卡内数额换取相应服务,以达到对志愿者嘉许激励的目的。而利用碎片化时间,以规范的管理制度、成熟的运作模式开展公益活动,成为槐荫区随手公益的近期目标。(本报记者 邵明红)
“随手公益”星火足以燎原
公益,“公共利益”的缩写,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花费一个月时间将门前垃圾清理为大家提供方便是公益,弯下腰捡起楼道里的垃圾也是公益。公益是事关民众利益的大事,公益也是生活的点滴小事。随手公益,事不在大小,贵在积累;随手公益,事不在繁简,难在坚持。
星火虽小,汇集可以燎原;滴水虽微,日久可以穿石。随手公益,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公益的存在形式,用发展的眼光指导公益行动具体实施。
随手公益拉近了市民和公益的距离。市民在“举手之劳”的付出中收获感动与满足。
有人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生活中,我们也不乏这样的感触,坚持做一件事,明知利己利人却也很难坚持。回到公益活动上来相比亦是如此。随手公益的做法打破了以上问题的悖论,让公益行动融入到了生活点滴成为了一种习惯。
随手公益是中华民族美好传统理念的体现。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凡成大事者,必定脚踏实地,点滴积累,用行动将理想变成现实。随手公益是承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传统理念的现代诠释,它引导市民从身边小事做起,点滴小事汇集成公益爱的河流。随手公益是古人提倡的慎独自律精神的一种体现,让行动和思想统一到公共利益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