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公益资讯 > 正文
   
 
黄土高原上独影村落:挑一担水需一个小时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10-25 09:46  来源:三晋都市报
 
 

  临县青凉寺乡位于全域西部地区,东临临泉镇、西接雷家碛乡、北靠紫金山林场、南与石白头乡、安家庄乡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9公里,素有临县“西大门”之称。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下矿藏尚未开发,地上无资源,属典型的纯农业乡。

  深山里的人们生活艰苦,不断外迁寻找出路。也有一些人选择了驻守在祖辈留下来的这片土地上,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青凉寺乡的边缘,有一个叫白家墕的村子,建在山顶上,没有砖瓦房,只有几个不起眼的土窑洞。日照山高,放眼望去,树影幢幢处,只有一个孤独的背影。

  薛来明居住的窑洞,大门是用树干搭建的。

  一个村里常住一个人

  一路跌宕起伏,我们抵达了位于青凉寺边缘的白家墕村。这里,常年被降水剥蚀,一条条沟壑,一道道山脉,连绵不绝,宛如饱经风霜的老人额头上那深深的皱纹。村子里,除了蝉鸣鸟叫,没有一丝城市的喧哗浮躁,让人心旷神怡,温和的阳光洒满了这片净土。但是,生活的阳光却没有照射到这里的人。山畔下的白家墕,几眼窑洞朝着不同的方向,石磨、土墙、枣树、电线,除此,几乎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痕迹,一种原始的状态,唯有那打扫得干干净净土街道,才让人明白这里定然有人居住。是的,不过,只有一个人。

  他叫薛来明,今年53岁。在多数人的认识中,五十多岁,称不上是老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阶段。但是在这片土地独自生活的薛来明,没儿没女,无亲无故,看上去却尤为沧桑。破烂的衣服上到处是洞,大多都用塑料袋粘住,粘不住的就再套一件同样破烂的衣服。数一数,至少套了七件衣服。他说,自己身体不好,多穿些,暖和。最外边的衣服扣子掉了,他便用铁丝弯成钩,钩住衣襟。鞋头破了大洞,也被缝上了塑料袋,他有新鞋,但舍不得穿。这样的打扮,不禁令众人咋舌。

  薛来明家的大门是用树干搭成的,院子里四周靠墙摆满了无数的木材。居住的窑洞非常原始,窑口仅是一个窄方形,上窗下门,这种结构形态被当地人称为“一炷香”。这孔窑洞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是土质结构,多年来雨水渗漏,窑顶发生过多次坍塌,他只好堆积了大量树枝,用以支撑洞口上方的土层。可是这样的搭建,并不能起到真正的防护和承重作用。夏天雨大时,依然有泥水滴到地面,居住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走进窑内,立刻被黑暗挡住了视线。打开唯一通电的电灯泡,可以看到炕上堆着衣服和同样破烂的被褥,墙壁发黑,泥土地坑坑洼洼,可谓家徒四壁。由于常年照不到太阳,屋子里非常潮湿,薛来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50多年。

  他把灶台建在院子里。一天只吃一顿饭,每次都会煮上一大锅,里面基本是挂面土豆之类最简易的食物,撒上些盐和葱,乱炖在一起。吃了饭,他盖住锅盖封上好几层雨布,又搭上木头架子,用来保温,隔日继续食用。他一次做的饭,要吃五天。这种饮食习惯,薛来明已经持续了近20年。

  尽管生活艰苦,不过,他还是不愿搬走,担心房子塌掉,地无人种。昏暗的灯光下,薛来明静静地坐在炕上,不知在想些什么,木然的表情似乎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环境的妥协。

薛志唐的老伴正在过滤刚挑回来的水。

挑一担水薛志唐要翻山越岭耗费近一个小时。

  挑一担水需一个小时

  秋高气爽,国庆后的白家墕,正是收获粮食的时节。这是薛来明一年中最为高兴的时刻,因为这时的一人村,变得“热闹”了起来。年过古稀的薛志唐和老伴,带着他的弟弟薛志龙回到村里收秋。虽然只回来三人,但这对常年独身的薛来明已经是莫大的安慰,闲时便可以聚一起聊聊天了。薛志唐夫妇和薛志龙也是白家墕村人,早些年,他们就已经搬出了白家墕,除了春季播种和秋收打粮的时候回到白家墕短暂居住几日,其余的时间都在儿女亲戚家居住。

  由于地方狭窄,院子就成了打谷场。薛志唐家院子里铺满了红小豆。除此,再没有多余的场地,大门口往外两米就是百米深沟。向下望去,令人眩晕。薛志唐告诉记者,16岁那年,他在自家大门口的崖边玩耍时,就不小心掉到沟里。由于沟里长满了杂草、灌木,且是松软的土层,他的身体并无大碍。他说,过去,村里的牛羊经常往下掉,都没有发生摔死的事情。在他心里,这个幸事得益于村里建在沟对面山顶上的一座小庙的庇护。

  村里一直到现在没有通上自来水,全靠一根扁担挑水吃。为了让我们了解用水之艰难,薛志唐老人亲自拿起扁担,带我们去最近的水井打水。山路非常陡,是村里人在山坡上用铁锨铲开的一条土路。每到下雨时山路就变得泥泞不堪,人走不了,所以只能在晴天多挑几担水。去往水井的路有一段是太阳照不到的,雨过后地面很长时间都干不了,随时可能滑倒。这口井建在沟底,是几十年前,村里人多时,人们挖开的。水深不到三米,是空山水,比较浑浊。薛志唐用扁担上的铁钩把铁桶伸入井下,晃动几下,桶里已装满了水,然后吃力地拽了上来。

  水打好了,他又挑起担子,沿着山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山坡上,留下老人被压弯的身影,他走得稳重,没有洒一滴水。记者专门计算了一下,老人从家拿起扁担,到挑了一担水在水瓮前放下,2里地的山路,共花费近一个小时。

  打回来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不过他们也只是进行一下简单的过滤。薛奶奶找来一个蒙着白布的笊篱,这是他们常用的过滤器,上面已经破了一个大洞。她舀了一瓢水倒在布笊篱上流到瓮里,她说,等到澄清就可以使用了。

  据薛志唐讲,白家墕以前住着40多户人家。由于居住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生活非常困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这里的人毅然离开故地,陆陆续续搬走了,有的到了附近村落,有的去了县城打工。而薛志唐夫妇平时也在子女家。就这样,薛来明被剩在村里,直到现在。白家墕便形成了一个人的村子。

  数年前,白家墕村已经进行了整村迁移。可是还有这么几个人故土难离。而村民薛来明,尽管村里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他还是选择坚守。他的生存环境着实令城市里的人们无法想象。如何才能使农村老人的生存条件真正得到保障,即便迁移也能存住,老了应有所养,这些问题不仅需要重视,更需要的是解决。

 
 
 
责任编辑:
郑荣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黄土高原,独影,村落,挑一,担水,一个,小时,临县,凉寺,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泪奔!癌症妈妈冒死产女 录下25年生日祝福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科学家发现核废料处置新盟友:细菌 靠谱吗?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