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陈丽娟,是西安数十万志愿者中的一员,也是陕西爱暖人间公益中心的负责人。做公益8年,从最初的不被理解到现在拥有不少“粉丝”,她说尤其是最近5年,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西安的变化,志愿者队伍逐渐庞大,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这座城市也变得更有温度。
辞职做公益
就想把热心人聚在一起做些事
辞职时,陈丽娟已在国企工作20年,生活中,她是个热心肠,爱帮东家的夫妻调解个纠纷,帮西家的老人买个米面。辞职后,她建立了一个QQ群,起名爱暖人间,就是想把身边的热心人聚集起来,做些事。
那时,她有不少重新工作的机会,但每每遇到请她去工作的人,她都让对方再等等,“等我把爱心平台的事理顺,就去上班。”没有直接拒接,其实是在给自己留退路。直到有一位志愿者说,“我觉得你好像就是为公益而生的”,她似乎被点醒,下定决心要把公益当事业来做。此后,再遇到工作的机会,她就直接拒绝了。
在她的坚持下,QQ群从最初的一个人,到半年时的40多人,一年后的800多人,逐渐壮大。而现在,一个QQ群早已不能满足大家的热情,因为有3000多位固定的志愿者靠拢到她身边,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更是数以万计。
坚持8年不易
要帮受助者自食其力建立信心
坚持,并不像说得那么简单。陈丽娟告诉记者,最初她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加志愿服务,她也会加入一些其他的QQ群,“但一说到志愿服务活动,就会被踢出来,人家觉得我在发广告。”那时家人也不支持她,因为做公益不但没收入还要花钱。可她知道,做公益不能图名利,但对整个社会是好事。
她一年年坚持下来,花进去的钱用她丈夫的话来说就是“至少一套房子没了”。可她和她的志愿者团队,确实做了很多事。他们主要关注扶贫助学和环保,开展了针对残疾智障人士、贫困山区学生的帮扶,每年会组织千人植树、环保骑行,发起了“圣诞不剩垃圾狂欢不忘文明”等活动,举行公益活动上千次,爱心捐物100多吨,捐款30多万元,荒山植树4万棵。
他们深入山区实地考察,核实所有捐助对象的真实情况;他们不让资源重叠,去的都是别的志愿组织没去过的地方;他们策划活动,组织志愿者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他们帮山区小学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修建操场;他们改变一些人的观念,为农村的女孩争取到上学的权利……“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给需要的人一些钱物,而是帮他们获得自食其力的能力,建立信心。”
对于志愿者的捐款捐物以及钱物的去向,她都会在自己的博客当中公布。同时,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向政府谏言,有多项已被采纳。
志愿者增多
让城市变得柔软有温度
做公益多年,最初她总会收到异样的目光,“骑行宣传环保时,有人说我们闲的没事干;上山劝大家带垃圾下山时,有人说我们多管闲事。”陈丽娟说,那时志愿者中有不少人只是悄悄做事,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志愿者。现在,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且为自己所做的事而自豪,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
陈丽娟本人也有了不少“粉丝”,时常有人请她去作报告,通过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唤醒大家内心柔软的一面,“2013年开始,我们推出公益讲座项目,适当收取费用,以此项收入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
“这么多年,我最高兴的是西安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了,最大的感受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温暖了,整座城市有了温度,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能内心暖意融融。”陈丽娟说。
西安现有志愿者81万人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社会共识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把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已有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4035支、志愿者81万名,志愿服务活动已深入西安的角角落落,全体市民共享志愿服务的成果。
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实施志愿项目,推动志愿服务“就在身边”。以社区为重心,广泛开展邻里守望一家亲、红太阳、四点半课堂等活动,还将志愿服务融入文明创建,融入实际工作,开展文明乘车跟我排、垃圾换水·唤回文明、文明餐桌等活动,让市民群众享受志愿服务的实惠。
同时,我市扎实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有经费、有场地、有人管、有制度的规范管理,全市806个社区全部建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2000余支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全市不同社区,极大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4035支,志愿者81万名,建成区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约11%。
西安通过理念传播、嘉许激励、推动回馈政策落地等方式,在媒体开设西安好人、凡人善举等栏目,建立以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及行业系统选树推评表彰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加快制定优秀志愿者在升学、就业、就医、通信、旅游、乘车、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优待政策,积极营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就是要让市民群众在互帮互助、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