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密云太师屯村,在邢明月开办的乡村公益书画室,她拿出自己制作的装饰葫芦。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邢明月和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第14期
姓名:邢明月 年龄:32岁
社区:密云区太师屯镇太师屯村
事迹:2012年,自幼学画的邢明月开始免费教学。4年时间,每周四次课程,每三个月就得花费近2000元购置纸笔颜料,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邢明月不得不控制人数,首选困难家庭的孩子。到如今,书画室从最初的7个孩子增加到32个。
榜样说:孩子们很天真,和他们在一起,我收获了很多快乐;看着他们的进步,我感到很骄傲,很满足;他们不仅仅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我的朋友,在教学中,我们互相成长。如果可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走进密云区太师屯镇太师屯村,推开一扇普通农家的红色大门,能看见一间30多平米的长方形教室,地上还有新抹的水泥痕迹,窗户上粘着的透明塑料,在风中鼓动。
这里,就是邢明月的公益书画室。为教镇里的孩子习书作画,她拆了自家两间平房,连着两屋中间过道,重新砌墙、吊顶、装门,整修成一间简陋教室。
7个孩子
公益书画室初成型
12月4日,周日,北京雾霾中,早上7点多,邢明月的画室大门敞开,十来个三到六年级的孩子陆续赶来。
“小月阿姨,这是我昨晚写的字,你看还行吗?”一个小女孩走进教室,举着临摹的字问她。孩子们很少称呼她老师,都是阿姨、月月、胖月的叫着。
邢明月细细看着,弯腰凑近女孩,指着其中一个字,“你看,这一横,这一点……”
到下午,则换成年龄稍小的孩子,学习最基本的书法技能,怎么拿笔,怎么倒墨,怎么画圈,为了不让孩子们觉得枯燥产生厌倦,中途,她会和孩子们一起哼几首歌,有时也会带着学习黏土。
课程结束,已近天黑,邢明月做了几道菜,配几样点心,孩子们吃上晚饭,各自回家。
每周,邢明月重复着和孩子们的教学生活,并乐此不疲。周一周二晚间学习书法,周六学习画画,周日书法画画都有,她按不同课程,不同年龄段,走读或住宿安排课程。
4年前,邢明月还在镇上,和父母租了个门脸房经营小饭店,一场疾病,彻底打乱了生活。为治病,她几乎花尽全部积蓄,和丈夫离异,独自带着孩子;出院后,什么重活儿都做不了,闲下来,就在饭店二楼一个单间里,写字画画。
女儿时常跟着邢明月一起写字,有时也会带来两个小伙伴。看见桌上的毛笔、墨汁,两个孩子也拿笔写起来,问她“阿姨,看我写得好吗?”
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她找出毛笔和字帖,开始教他们练字。过了一年,陆续又来了5个孩子。邢明月也不收费,这个不到15平米的房间,就成了最初的公益画室。
“一战成名”
更多的孩子想加入
2013年,公益书画室“一战成名”,邢明月带着7个孩子参加县里的画画比赛,其中6个都获得二三等奖。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加入。邢明月很着急,自己精力有限,人数太多也教不好。她不得不控制人数,只收下低保、单亲或残疾家庭,这些有困难的孩子。
随着邢明月父母年纪增长,饭店生意日渐萧条,2014年,饭店转租出去,位于二楼的书画室则以每年5000元的房租,保留下来。
两个月前,饭店二楼的单间房租上涨,邢明月再无力支撑,她和家人商量,把家里的两间平房拆了做画室。
家人支持了她的决定,十多天时间,平房中间的两堵墙被拆掉,用水泥把过道地面整平,屋子吊顶,装上铝合金内门,拼了两张长桌,从学校淘了个破旧黑板,新画室建成。
教室搬家,花费在八千多元,家长们各自拼凑,拿出四千元来资助。孩子们也想着出点力,从镇里的工厂买来小零食,包装成袋,轮流去集市上卖,每袋挣上一块钱,再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两个月时间,也补助了一千元。
如今,书画室已有32个孩子。有时,邢明月也会邀请镇里的、密云书法家协会的主席,或者其他老师,帮着给孩子们讲课。
“第一次去那里,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对写字的热情。”密云书法家协会的蔡德良老师几次代课,他回忆着,有个孩子笑容甜蜜,写起字来也有模有样。“我问她多大了,家在哪,她却回答‘我不知道,我妈没告诉我’,明显是智力稍有问题。可她能拿毛笔接触写字,将是她人生中一件美好的事情。”
名叫许宏菲的小女孩字写得很漂亮。蔡老师后来才得知,女孩家是做生意的,每天晚上她都会收拾家务后再练字。
“孩子经常到10点多,写完字让我发微信给小月老师,问哪里不好,老师都会回复指点。”许宏菲的母亲说道,“以前孩子毛笔都不会拿,现在家里春节对联都是孩子写的”。
收获快乐
欲给孩子们办画展
邢明月无固定工作,4年来,最犯难的,可能就是孩子们不断消耗的学习用具。每隔三个月,她就要花费近2000元,为孩子们买上纸、毛笔、墨及颜料。
此前,为让孩子们可以多练字,邢明月买的都是2.9元70张的黄色毛边纸(不能作为正式作品),墨水也是兑水用。有时,孩子们要参加比赛,她会自费近1000元,买质地上好的宣纸,供他们练习。
去年起,一些社会人士逐渐知晓书画室,时常过来捐助些新的宣纸、毛笔,甚至给困难的孩子送来衣物,家长有时也给画室买点纸笔,有空时会帮着打扫画室,照顾其他孩子。
然而,搬教室后,老式大门漏风,窗户不过是一层塑料膜,屋子又没暖气,装暖气费用太高,天气却越来越冷。
邢明月联系熟悉的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上,把精心做出的作品进行义卖,几天后,收益1200元,给孩子们购买了两个稍大的电暖器,她很开心,也很感激。
闲暇时间,书协的老师和邢明月聊天时,也会问她,“你做公益画室是好事,但开始容易,最难却是坚持,你也得考虑自己的生活。”
邢明月陷入回忆,有时去外校临时讲课,孩子们怕自己没时间吃晚饭,总会从家里带上各种吃的,豆包、鸡蛋,甚至核桃、苹果……摆在她的小课桌上。就在去年教师节,自己收到人生中的第一束花,那是孩子家长,从35公里外的密云城区买的。
因为生病,邢明月有段时间身体浮肿。一个很少说话的孩子有天突然拉住她手,“阿姨,这里有3层楼,你走一个来回可以消耗6卡路里的热量,每天走3个来回,很快你就可以瘦下来了。”
说起这些,邢明月不禁暖暖地笑起来,“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你。孩子们也很天真,和他们在一起,我收获了很多快乐;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我感到很满足”。
就在今年,邢明月试图给孩子们办个画展,她联系蔡老师,希望帮助找到免费的场地和便宜的裱画店家,哪怕就在村子里,找个空地展览。
蔡老师很好奇,几经询问,邢明月才吐露实言,“我的身体不知道哪天就不好了,孩子们跟我这么久,办个画展,对孩子,对自己都是个交代。”
【大家问】
问:孩子们年龄小,出现过不想学的情况吗?
答:我们的课程不只是在课堂上,只要有时间,我经常分拨带他们去密云附近的景区转转,让学画的孩子们看看自然风景,激发想象力;每到寒假,我会和孩子们写对联,拿到集市上去卖,几个孩子一组,有吆喝的,有收钱的,有记账的,有老人家买觉得便宜,更多的是爱心人士来买,赚到的钱,我们会用作第二年购置纸笔或带孩子们去玩。
问:你之后还有什么打算,还希望得到什么帮助?
答:教室的基础设施仍是简陋,两个电暖器的作用也还不够,我想着再筹备些钱,再购置两个电暖器,把大门的门缝想办法堵严实,给窗户的塑料布换成窗帘,还得购置电风扇,防止孩子们夏天太热。
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