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公益资讯 > 正文
   
 
“草根公益”,逐梦文化大舞台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7-02-23 11:46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合肥)
 
 

  (原标题:“草根公益”,逐梦文化大舞台)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民间公益团体的有效推动。近年来,一批扎根乡野的公益团体结合实际,在服务和管理两方面积极探索,为农村地区搭建一个倾情奉献、造福乡邻的文化服务平台——

  ■ 本报记者 钱定果

  2月5日,东至县胜利镇姜东村参加了全国7省10台乡村春晚网络联动。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能在全国的舞台上得以展示,这是对该村文化坚守的褒奖。难能可贵的是,姜东村已自办“村晚”11年,其背后的推手正是该村“五老”人员搭建的文化平台——姜坝文化室。与其他公益组织不同,文化室建设之初就注重建章立制,以理事会的形式统筹组织村内文化生活。坚持纯公益、财务公开透明,一个草根组织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文化公益之路。

  “五老”牵头 延续乡村文脉

  能够坚持11年自办“村晚”,东至县姜东村党总支书记周俱乐连称没想到。他告诉记者,办乡村春晚是件纯公益的事情,参与者义务劳动,不拿报酬,同时还需要老百姓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大量的幕后工作,村里的“五老”人员(退休老干部、老职工、老教师、德高望重的长辈、老党员)功不可没。

  姜东村2004年由姜坝、卫东两村合并而成,包括38个村民组、28个自然村,共计46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1600多人。全村近1/3人口在外,且都是年轻劳动力,在村子女的教育、村文化活动开展都成了问题。 2006年,该村12位“五老”人员决定对原有的祠堂进行修缮,更名为姜坝文化室,并成立了文化室理事会。理事会当年3月起草文化室建设方案、5月就向村民发出了告知书。

  建文化室,资金是个大问题。理事会是个民间组织,筹资需要四处“化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村里的老人们当时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0元不少、上不封顶”。村委会也通过召开村民会议,鼓励村民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经过一番努力,理事会筹得宝贵的3万元资金,经过3个多月的建设,将原有的祠堂修缮一新,初步搭建起一个村级文化平台。

  文化室投入使用后,最先受益的是留守儿童。老教师周共和是理事会成员之一,他和村内其他有音乐修养的老人,为120多个留守儿童开设十番锣鼓、二胡、舞蹈、绘画4个学习班。学有所成之后,周共和还专门组织汇报演出,让孩子们为返乡的父母现场展示才艺。看到孩子们能够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快乐,外出务工人员格外支持文化室的工作。村里一些文艺爱好者也跃跃欲试,参与文艺演出。 “大手牵小手”,姜东“村晚”的雏形开始出现。

  管理精细 公益有保障

  开展文化公益活动,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公益组织往往因为内部组织建设缺失,会导致其执行的公益项目“半途而废”。因此,公益活动的开展,需要确保筹来的钱花在“刀刃”上,真正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

  2月9日,记者来到姜东村姜坝文化室,看见两三百平方米的楼房分隔出阅览室、电脑室、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区,在其二楼位置还见缝插针地摆放着演出道具、音乐器材。文化室的每个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虽然阁楼的木地板有些老旧、电脑设备也没有更新,但每一件文化设施都是文化室一点点筹来的,实属不易。这一切都得益于文化室在资金使用方面的精细化管理。

  姜东文化室理事会由常务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3人负责日常工作。凡是重大事情,都要召开会议集体商讨。此外,理事会还有会计、出纳、内务、外务,可谓分工明确。理事会成员一直保持传统,筹来的钱款一定要投到文艺活动、文化设施建设。该做法延续了11年,并形成了惯例。

  记者随机翻看了一份姜坝文化室资金使用汇总表,每一笔收支记录明确,在捐款一栏细分成村民捐款、各单位捐款明细,并附上了说明。不仅如此,表格下方都会有负责人、会计、出纳的签名。据理事会一位负责人介绍,每一张开出的发票也要由文化室理事会经办人签字、秘书长审批、常务3人核定签字。在每一年的正月初一上午,理事会成员举办座谈会,跟群众代表们合计新一年的文化活动安排。同时公开年度收支账目,每笔账目分成文艺类、建设类明细,结余多少一目了然。

  规范的管理,也推动了“村晚”逐年上档次。 “我们对节目进行了精简,摒弃了广场舞节目,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快板书、大鼓书、民间小调等节目,逐步丰富和提升演出内容。”周共和说。今年,原汁原味的姜东“村晚”经过选点、申报,最终入选了全国“村晚”网络联动。大年初九网络直播当天,线上吸引了10万人同步观看。

  多方借力 补齐发展短板

  随着农村地区公益活动的深入,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的载体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以姜东村文化室为例,该文化室今年的任务包括儿童快乐班的组织、植树造林活动,还有村内高龄老人的新春慰问。平时,村内有些邻里纠纷,文化室的“五老”人员也要发挥长辈的威信,帮助化解矛盾。随着文化室功能的逐步拓展,原有人员年龄老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组建姜坝文化室的首批“五老”人员,最年长的今年已有87岁,最小的也有56岁,平均年龄70多岁。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老人的身体、精力都有些跟不上。 2016年,文化室理事会进行了改选,一批60岁左右的新成员加入到队伍中来。年龄结构虽然得到了优化,却仍需借助外部的力量应对日益繁杂的工作。可喜的是,姜东村一批外出的年轻人开始反哺家乡。他们利用假期,担任快乐班的指导教师,将其一技之长全部贡献给孩子们。一些年轻的文艺爱好者,也为每年“村晚”的节目设计出谋划策。记者在文化室里还找到了一份公益组织宣传彩页,这是一家全国性的公益组织,专职从事各类公共服务。这样大型的公益组织下乡,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记者从胜利镇了解到,近几年,包括姜东村在内,老年协会组织比较活跃,在引领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作用。姜东周边几个村也已跟进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村晚”。由于老年协会获得社会资源的渠道较多,由他们来协调各类公益组织开展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眼下,文化室开展工作还是面临了一些资金上的困难。文化室硬件的添置更新、房屋维修都需要资金,仅靠村民自发捐款是不够的。理事会成员坦言,仅是在图书管理方面有一笔800元的专项资金,其他方面还是缺乏固定的文化资金。周俱乐告诉记者,姜东村正准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增一处300平方米左右的文化场所,目前已经开始招标。以后,他们设想结合农村建设项目,带动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
郑荣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草根公益,逐梦,文化,舞台,标题,草根,公益,逐梦,文化,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