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明“慈善之花”开遍校园

明通小学北辰校区的同学们把自己种植的生态蔬菜送给敬老院。 供图
从去年开始,经过前期试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推向昆明全市所有学校,各学校积极以《慈善读本》为载体,以班会、少先队会、征文比赛、演讲等多种形式,以讲爱心故事、开展爱心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学校中树立爱心榜样、汇聚爱心力量,灌输慈善理念。可以说,慈善文化已经浸润到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好载体。
让慈善文化“接地气”
“之前总觉得慈善离我们很遥远,但渐渐地,我发现慈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当明通小学北辰校区四年级五班杨澈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身体力行地帮助了身边的很多人。他认为,慈善就是对别人点滴的帮助、尊重及发自内心的善良。
与杨澈一样,四年级五班的陈瑾韵作为学校“绿精灵”生态种植社团的一员,经过与小伙伴四个月精心培育,让全校同学尝到了生态蔬菜的美味;到了第二季收成的时候,收成很好,他们让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更大价值——配合学校关爱老年人活动,将收获的生态蔬菜送到了敬老院。互动中,当陈瑾韵看到有老人激动地流出了泪水时,她从心底里感到了由衷的快乐。从此,她再也不轻易向外公外婆发脾气,还主动承担起家务事,“能多去陪陪爷爷奶奶们,多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这对于陈瑾韵来讲,就是一件十足幸福的事。
明通小学校长刘毅介绍,学校有慈善文化的传统,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过程中,将“慈善文化”精神内涵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社区、福利院,经常活跃着明通小学师生的身影;抗洪、抗震、抗旱,明通小学师生捐款、捐物,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 “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懂得慈善其实就是每个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之下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祖国。”刘毅说。
市慈善总会有关人士表示,慈善文化引入校园,其目的正是在于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越来越多的人把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慈善文化进校园”做到了这一点。
《慈善读本》作补充
作为2013年“慈善文化进校园”首批试点学校——呈贡新区第二小学(龙街小学)来讲,如今已经是活动进行的第四个年头。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构成复杂,这所学校曾经被认为教娃娃习惯难、培养好习惯更难。四年过去,走在校园中,“老师好”不绝于耳、操场教室内见不到一点垃圾……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影响可“窥见一斑”。
“针对学校实际,慈善文化从培养孩子习惯做起,从改变孩子日常行为做起。”呈贡新区二小德育处张建萍表示,每个孩子都一样,用爱去感化,然后用言行去引导孩子们,从思想上鼓励他们。如今年3.15 ,学校举行了义卖节,让学生们将家中闲置物品带到学校进行义卖,然后再用义卖的钱帮助学校里比较贫困的同学。活动结束后,有学生认为很有意义,有学生懂得了赚钱的辛苦,知道了父母的辛劳……
“读《慈善读本》,我觉得很感动。里面‘关注他们’那一讲,那些照片,那些小朋友的生活让我很难过。看着因家贫不能上学、哑巴姑娘渴望上学、孤儿院患病残疾的孩子,我就知道,我们给他们一点点的帮助,也许就能让他们生活变好一些。”四年级时被《慈善读本》中的内容所触动的小李同学,一直用自己的努力,来让身边的事、物、人,变得更好。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昆明市慈善总会陆续向昆明许多小学发放了《慈善读本》,由中华慈善总会编的《慈善读本》广受学生们欢迎。其中,小学版重在通过爱心歌曲、图片、故事等熏陶,让孩子感受奉献爱心时收获的快乐;初中版则重在对爱与尊重、助人与分享等慈善主题的感知、了解和体验。
“慈善文化进校园”由昆明市教育局、昆明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展,旨在把慈善文化引入中小学德育体系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慈善教育,感受慈善力量的活动,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