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今年暑期我市公益夏令营火爆,吸引了上万名孩子参加。这些夏令营费用低廉,有的只有几百元甚至免费,与费用动辄上千、上万元的夏令营形成鲜明对比。
之所以说这些夏令营是公益性,因为小营员们有的来自打工者家庭,有的来自单亲、低保困难家庭,家境大多不富裕。很多父母迫于生活压力忙生计,无暇照看暑期放假在家的孩子。这些都让他们的孩子对夏令营多了一份需求和渴望。
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学校里、课堂上的阳光普照,也需要生活中、课外活动的雨露滋润。在强调教育公平的今天,政府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尽力给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不应只体现在义务教育的课堂上,也包括在课堂之外。
有观点认为,因为父母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处于劣势,有不少孩子在成长时期就被边缘化,成为沉默的人群。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出现贫困“代际传承”的局面。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包括课外活动、夏令营等方面的开支上,富裕家庭要显著地高于贫困家庭,这种投入的差异阻碍了下一代人的机会平等。国内也有“寒门难出贵子”一说,他们无力参加费用高昂的培训班,夏令营也是奢望。
而公益夏令营给困难家庭孩子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融入集体、感受爱心和温暖的机会。儿童时期的成长转瞬即逝,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有的只是一个美好的记忆片段,有的也可能触发改变自身命运轨迹的一个梦想和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公益夏令营的“雨露”正当其时,它不仅让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不再黯淡失落,满足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新鲜感好奇感,结识了好朋友,多了一份快乐的人生体验,实现了“在课堂之外,也不让困难群体的孩子掉队”的目的。
从今年公益夏令营的火爆现象中,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在行动。南京公益夏令营的数量在增长,由10年前的近百场激增到如今的上千场,参与者越来越多。其中,既有大量爱心企业与个人对公益夏令营活动经费的捐助,也有不少公共游乐场所加入,海底世界等游乐场所为孩子们提供了免费参观。爱心企业、公益组织、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爱心行动中。
政府也在出手,“今年全市拿出了2100个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购买服务的总资金达7000多万元,其中涉及到扶持青少年服务的公益项目有近三成,而组织公益夏令营已成为类似项目的标配,”公益夏令营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成为政府购买的公共产品的一部分,这种支撑,使得公益夏令营发挥公平普惠作用时多了一份底气。
有政府的有效引导,公益夏令营将具备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更多困难群体的孩子不会输在课堂之外的“另一条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