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8岁的楚凤波,生活在扶余市弓棚子镇西欢喜村。虽然只是一个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将勤俭奉献这一美德当做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刻践行着“俭以养德”的人生格言。
说起楚凤波的节俭,在西欢喜村可是出了名的。不讲究吃不讲究穿、节约用电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完马上关。从小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教育,让楚凤波在生活的许多小事上都对自己能省就省,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到了有些抠门的地步,同村村民于彦波:
让我印象最深就是他那个摩托车骑多少年了,本身摩托也不算太好,干踹都不着火,都不值200块钱。后来大伙劝,我说你该换一台得了,他就舍不得。
虽然平时非常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是对于村里的各项公益事业楚凤波却经常慷慨解囊,而且数目不菲。2010年西欢喜村打造村貌,计划安装铁艺迎宾门两个,造价要2万4千多元,楚凤波一个人就承包了一半费用。村里的志愿者协会成立后,他又自掏腰包5千多块钱买来摄像机为协会服务。一贯节衣缩食的人,怎么舍得自己拿出这么多钱给村里?面对这样的疑问,楚凤波回答得很实在,能为大伙做点事,心里就觉得非常充实:
那功夫也没咋寻思,就是看别的村屯建设的挺好的,有迎宾门,我们欢喜屯没有。那年收入还中,就修一个,想自己的村屯像打扮得漂亮一点。钱得花到真正的地方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2010年以来,每年开春楚凤波都自己出钱出地扣两栋大棚,义务为全村以及周边村屯免费培育绿化花苗,宁可自己少种园子、少打粮。他和家人生活勤俭,但对于公益事业出人、出车、出钱都在所不惜:安装路灯、修路铺砖、做文化墙,逢年过节还自备物品慰问福利院里的孤寡老人。他用实际行动将传递着节俭奉献的美德,也影响着周围的很多百姓,西欢喜村村民毛殿富:
他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勤俭持家也是老传统。以后我也多跟他学习点儿,多做点儿,钱吧尽量少花点儿,拿出来多做点公益事业。
楚凤波: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想省两个钱做公益事业,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付出,我希望我的村屯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个钱是花在刀刃上,觉得也挺高兴的,也挺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