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万隆最近挺烦。
4月29日,万洲国际宣布暂停在香港的IPO,这一纸公告使万隆和万洲国际的上市梦粉碎。
一直以来,自从双汇国际改名万洲国际后,这只“金猪”便充满斗志,一心要迈向久违的资本市场。
在今年4月25日之前,万洲国际还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被数家机构推崇。万洲国际最初公布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以每股8港元至11.25港元的价格发售36.55亿股股份,拟募资额在292亿港元至411亿港元之间(合38亿美元至53亿美元),彼时市场曾预估万洲国际上市有望成为一年来全球最大的一单IPO。但坏消息接连而至。
4月25日,万洲国际发布消息称,将全球发售的规模缩减三分之二;发行价不变。而公司的IPO规模也从原招股书确定的53亿美元骤减至最高18.8亿美元。4月29日的一则公告使得这场闹剧戛然而止。
最终,万洲国际冲刺资本道路的惨败成为一个令人捧腹的闹剧,现如今,万洲国际在港上市的前后反复被人们剖析和反思,并成为很多商学院学习的必备案例之一。
仔细分析,由于一些既有的属性,“金猪”飞起来的感觉自然是飘飘然,但终究是要落地的。一个浅显的原因即在于,万洲国际在港上市的基本条件并不很完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硬上市,那么必然就会有相关的负面影响。
万洲国际筹备在港上市的初衷即受到颇多质疑,“万洲国际上市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圈钱”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并且上市前高调的股利分红方案也被各方诟病,随着上市成为泡影,这些所谓的分红方案便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从筹备过程来看,万洲国际上市其实只是被数家机构裹挟。种种原因预示着万洲国际上市失败的必然性。
如今,万洲国际的惨败成为业界笑谈,在港冲刺失败后的万洲国际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仅高额的债务便使万洲国际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
之前在对史密斯菲尔德的71亿美元收购中,万洲国际便背上了高负债的包袱。其中,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为其提供了40亿美元、期限不超过五年的融资;摩根士丹利提供30亿美元融资。而此次赴港上市亦损失不少。
另外,在物流、人力等成本日益高企的时代,作为利润微薄的农产品(000061,股吧)行业,万洲国际的利润必将面临着诸多困局。
万隆及其团队如何面对这一资本残局,走出乱局,还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