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4月22日讯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四月份的来临,各上市公司陆续开始披露一季度业绩报,而就在季密集披露的同时,不少上市公司又开始涌现出大量的高管辞职。据凤凰证券(微信号ifengstock)粗略统计,仅4月份一个月就有近30家上市公司的高管主动辞职。同时,几年春节后,有超300家上市公司公告披露,逾千名公司董监高辞职。
高管辞职本虽为正常的人才流动,但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人才组成部分,其动向无疑备受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高管们放弃不菲的收入申请辞职呢?这背后又究竟有什么隐情?它能为投资者传递出什么信号?
董监高辞职的公开原因
在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中,高管离职的原因五花八门,归类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工作期限或年龄达到退休标准,比如4月14日起正式退休的中国国航执行董事、副总裁樊澄;
二是工作调动导致的人事调整,比如近日递交辞呈的华润三九监事徐荣兴、东方通信董事长张泽熙等;
三是“个人原因”,这也是高管离职最为普遍的说辞。比如最近公布消息的三维工程副总经理王瑞旭、昆仑万维副总经理花伟、国泰君安副总裁刘欣等。
离职背后多有苦衷 都是“业绩”惹的祸
事实上,上述看似普通的董监高离职原因,其实大多数是由于公司业绩下滑而导致的“负荆请罪”。
例如华泽钴镍,就在上周4月13日—4月19日,仅一周时间内,公司就先后曝出副总经理朱若甫、总经理陈胜利及董秘程永康三位高管辞职。此外,一个月前,公司董事长王涛、财务总监郭立红被证监会立案调查;3月10日,公司公告称独立董事雷华锋提出辞职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华泽钴镍4月15日公布了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2015年公司归母公司净利润为亏损8417万元,同比下滑139.66%,略显讽刺的是,今年1月底时,公司还对外公布预计2015年将会实现盈利1000万元至3300万元。
谁也想不到理想和现实竟有这么大的反差。于是,仅仅三天后,公司总经理陈胜利及董秘程永康就于4月18日递交了书面辞职报告。虽然并没有说明辞职原因,但是可以想象,面对公司业绩的大幅下挫,也许没有几位高管能够经得住股东的质疑声音,因此不得不让位以“息事宁人”。
除此上述迫于业绩压力辞职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管是由于遭到监管部门的追查而不得不退位。
例如,西藏矿业4月22日晚间公告称,4月21日,董事会收到原董事饶琼提交的书面辞去董事报告,因个人原因,饶琼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并即时生效。事实上,中共西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网站4月5日就曾发布消息称,西藏矿业副董事长、总经理饶琼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高管走人影响股价 投资者需提高警惕
今年年初, 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减持规定》),规定要求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
与此同时,根据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一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拟在任职期间买卖本公司股份的,应当按有关规定提前报本所备案。”
也就是说,董监高如果离职,在离职半年后才允许卖出所持的原任职公司股票,而不论是何种离任原因,包括董事任期已到,并未能当选下任董事。 离任半年之后,可以减持50%的解禁股,同时18个月后可以全部套现。
“作为上市公司核心人员,高管辞职多少会对业务有点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因内部矛盾和违规被查。”业内人士称。在其看来,虽然不少公司都会表示,人事调整不会影响公司正常业务,但是事实上,会对公司股价造成不小的影响。内部矛盾会影响到公司本身的治理,而且对市场销售可能带来冲击;而违规被查则主要集中在并购重组上。因此,市场对这两类辞职较为敏感。
另一类辞职对股价冲击较大的就是高管被查。“由于这个往往涉及资产并购重组,很多股价被炒得很高,高管东窗事发,导致内部人员调整,甚至是重组失败,都会对股价带来明显的冲击。”该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