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1日专电 (记者王松)当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与儿童节“巧遇”,相关的文化符号勾起了许多人的儿时回忆。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当天,妈妈就会早早起来,在门口挂好艾蒿、在屋子里挂上五颜六色的纸葫芦。”“80后”冯晓曦说,当逐渐长大后,她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同为“80后”的李思航也从脑海里翻出不少童年回忆。“小时候喜欢过端午,因为有好吃的。那时候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妈妈的身边,看她把糯米大枣往粽叶里小心翼翼地填着,虽然花样不多,但味道纯正。”
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张西文跟记者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当时过端午,孩子们会把煮熟的鸡蛋带到学校,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两两一对,从书包里掏出还热乎的鸡蛋,双手抱团开始对决,鸡蛋被碰碎的同学只能“垂头丧气”地把鸡蛋吃掉。张西文说,除了撞鸡蛋,爷爷会包好几种不同式样的粽子,“那时候生活水平低,粽子叶用完了,都要洗刷干净,晾干了第二年再用。”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除了吃粽子和放假,已不大能体会这个传统节日的浓厚意味。他们许多人身在异乡,因为工作的缘故,虽然能品尝各种美味的粽子,却品尝不出家乡的特有味道和童年端午节的浓情记忆。
包粽子、煮鸡蛋、戴香袋、插艾蒿、走亲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人们抽出一点时间回忆过去,一定会被浓浓的亲情和暖意包围,那种感觉回味起来绝对是一种享受。在端午节,重新拾回儿时的记忆,安静地享受一段放松的自在时光,也是节日的意义。
作者:王松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当天,妈妈就会早早起来,在门口挂好艾蒿、在屋子里挂上五颜六色的纸葫芦。”“80后”冯晓曦说,当逐渐长大后,她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同为“80后”的李思航也从脑海里翻出不少童年回忆。“小时候喜欢过端午,因为有好吃的。那时候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妈妈的身边,看她把糯米大枣往粽叶里小心翼翼地填着,虽然花样不多,但味道纯正。”
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张西文跟记者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当时过端午,孩子们会把煮熟的鸡蛋带到学校,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两两一对,从书包里掏出还热乎的鸡蛋,双手抱团开始对决,鸡蛋被碰碎的同学只能“垂头丧气”地把鸡蛋吃掉。张西文说,除了撞鸡蛋,爷爷会包好几种不同式样的粽子,“那时候生活水平低,粽子叶用完了,都要洗刷干净,晾干了第二年再用。”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除了吃粽子和放假,已不大能体会这个传统节日的浓厚意味。他们许多人身在异乡,因为工作的缘故,虽然能品尝各种美味的粽子,却品尝不出家乡的特有味道和童年端午节的浓情记忆。
包粽子、煮鸡蛋、戴香袋、插艾蒿、走亲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人们抽出一点时间回忆过去,一定会被浓浓的亲情和暖意包围,那种感觉回味起来绝对是一种享受。在端午节,重新拾回儿时的记忆,安静地享受一段放松的自在时光,也是节日的意义。
作者: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