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对日韩与台湾同时开弓 全民言战非理性
薛满意
年终岁末对于解放军来说从来不是刀枪入库的休假好时光,相反每逢重大节日,中国军队经常提高战备警戒等级,以守卫国家安宁。与往年不同的是,2017年的训练战备格外繁忙。
1月9日下午,中国1架运-8预警机、1架运-9电战机和6架轰-6轰炸机,飞越日本海,迎接穿越津轻海峡访问归来的两艘054A护卫舰。日本大批F-15J从多个基地紧急升空,罕见出动了最先进的E-767空中预警机。中日之间围绕进出岛链进行的穿越与侦查互动近年来屡见不鲜,但不同以往的是,韩国十余架战机也加入对中方舰机的警戒行动中。狭窄的对马海峡和黄海海域中日韩三国防空识别区的交叉重叠,使中国首次以一敌二,同时应对日韩两国。
以此同时,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也在南面创造了一个首次,即首次以大型海空作战力量编组通过台湾海峡。1月10日晚,辽宁舰及护航舰艇由台湾海峡北上,航路维持在“中线”以西,向北返回青岛母港。熟知五次“台海危机”历史的人,对台湾海峡的政治意义恐怕都不陌生,为避免擦枪走火和军事刺激,两岸以中线为界,极力避免越界举动。不夸张地说,台湾海峡是两岸能否和平相处的试金石,也是禁止他国武装进入的政治“禁区”。
解放军南北开弓,在2017年初以实际行动传递了极其不寻常的信号。在东北亚,越来越自信地进出第一岛链,远洋训练常态化,使第一岛链成为难堪大用的过气废链,同时以军事力量配合外交活动,先礼后兵就萨德问题对韩施压。这种硬朗行事风格的转变,使日韩两国如临大敌。在台湾问题上,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大陆全方位开动对台施压攻势,从外交到经济再到军事,体现出解决统一问题的魄力和从功能合作到军事斗争准备的方式换挡。
中国军队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强硬行动,在互联网上赢得了压倒性的赞誉。军事手段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上的比重越来越高,民众的爱国情绪随之高涨。不可否认的是,军事与外交通常是不分彼此的优秀拍档,多样化的灵活手段也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应有之义。然而,尽管有复杂难解的朝鲜核问题和萨德问题,但东北亚整体形势仍然稳定大于冲突,经济政治合作大于安全威胁。作为对地区事务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一举一动其意味远大于韩国、日本的同等行为之影响。
解放军在日本海和黄海以一敌二,应避免上世纪60年代“两支拳头打人”的境遇。冷战初期,美国奉行对华敌视、孤立和封锁的战争政策,加上中苏全面交恶,才有了这一段特殊的政治时代。客观而言,两支拳头打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环境最为恶劣,国家安全也最为危险的阶段。而目前,日韩两国显然无法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提并论,但在狭小的东北亚,中日韩同时交恶得利最大的还是美国。有必要提醒的是,中国在处理对日、对韩关系上,美国因素不可忽略。而中国与日、韩关系密切之时,中美关系也相对较好,反之亦然。
在中国壮大和崛起的过程中,要避免一个陷阱。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奥巴马和特朗普权力交接,俄罗斯正在发生变化——那个人们印象中强硬、睚眦必报的俄罗斯,正在渐渐韬光养晦,避免与美国硬碰。这样一来,在美极强、俄较弱、中较强的三极中,将中国推向了前台。因此,中国千万要避免在两个方向上同时用力。随着解放军现代化的数十年积累,20年前那样的军舰、客货轮、渔船千帆渡海的画面将不会再上演,台湾海峡在军事上也越来越难以作为天堑阻挡大陆军事力量。海军舰艇编队向来在通过台湾海峡时尽量避免刺激对岸,并非胆小怕事,而是和平时期无此必要。战时,辽阔的台湾东岸则远胜于西岸的台湾海峡,是航母作战的优良战场。在两岸目前政治氛围趋紧的背景下,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通过海峡,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即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大陆决心传递于普通台湾民众,直指台湾官方自我陶醉式的自欺欺人宣传,让台湾民众做出理性选择。
军事手段通常是政治手段失效后的补充,也是解决争端的最后方式。我们在为解放军自信强势欢呼时,不应丧失理性。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一项互联网调查显示,“82.6%的中国青年赞同枪杀妇孺和战俘”,参与调查者多认同战争就是杀戕,妇孺皆是后患等观点,令人不寒而栗。
虽然,这项调查权威性有待考察,但动用武力维护国家主权不等于随意挑起事端,恶化国家环境,以战争解决复杂问题更不等于突破底线将国际法与人之理性弃之不顾。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戏剧化转变,值得中国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