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宁县通过发展生态经济,走绿色崛起之路,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大产业,实现了园区、城区、景区互动共进,休闲旅游业、新型工业齐头并进的喜人景象。2013年,武宁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好山好水好风光,建设美丽新县城
武宁森林覆盖率72.1%,植被良好,山水醉人,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如何依托好山好水,走绿色崛起之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武宁提出了上项目、做强配套、建设全国最美县城的目标。把整个县城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建,把每一个项目当作景点来建。通过建设9家五星级酒店、打造城市水景、建养生城市、提升旅游路网、建温馨城市等,把武宁县城建成一个国家5A级景区。
“好想在武宁有个家。”这是外地人在武宁喊出的一句口号。在“打造全国一流居住环境”的理念下,武宁投入大量的资金优化环境。新城区明确“五个不建”:沿路一律不设店面,集中建设城市综合体;道路不设停车位,设置大量地下停车场;办公区不设围墙,做到畅通开放,住宅区只做绿色围墙;新老城区沿湖岸线不建住宅,按规划要求建成环湖景观带;不建普通多层住宅,所有房屋外观设计和环境打造必须由县规划委员会审定。
利用良好资源禀赋,高品质打造旅游品牌
近几年,为了高品质打造武宁旅游,武宁县在项目引进和建设上,取得了大的突破。目前,落户并开工建设的有投资120亿元的中信·庐山西海、投资50亿元的华夏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50亿元的泰国风情度假村等20多个项目。这些旅游重点项目的引进,有利于带动一个产业,引领一个集群,彻底改变当前武宁旅游小而散的局面。
与此同时,在江西大力推动旅游强省建设中,武宁县进行了有益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专抓旅游产业发展的推进工作组,从乡镇和县直单位抽调30多名干部到旅游推进组集中上班;成立了县旅游产业开发公司,统一开发经营,旅游开发经营收益也全部划归县旅游产业开发公司。旅游项目建设实行“每周一督查、每月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总考评”。每一个落户旅游项目都实行包干责任制,明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包挂;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近两年,县旅游推进组有7名干部先后受到提拔重用。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武宁以“一个核心景区、七个拓展景区”为主体,以游山玩水观光游、品山乐水休闲游、寄情山水养生游、生态村庄养老游为主题,着力规划建设庐山西海“山水武宁”5A级景区,把“山水武宁”景区打造成绿色旅游的品牌景区,打造成国际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福地。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实现年接待观光客500万人次、乘船客200万人次、度假休闲客50万人次、养生客5万人次,实现船票收入2亿元。
为了保护好一湖清水,武宁县在山上、城区、工业园、农村、湖区等各个方面打起“生态保卫战”。封山育林、雨污分流、关闭47家污染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实行清水养鱼……通过多种措施,该县有效保护了一级空气、一类水质,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江西省生态县、首届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十佳县等荣誉称号。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武宁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现在,武宁的清水鱼、蜂蜜、猕猴桃、杨梅、葡萄、茶油等农产品都畅销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