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7日报道 外媒称,一家被称为“中国SpaceX”的公司概要介绍了斥资15亿美元建造一个太空旅游和未来科技主题公园的计划。该集团正准备为亚洲首个近太空旅游项目进行载人试验。
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7日报道,在香港上市的光启科学(KuangChi Science)已经完成了“旅行者”号(Traveller)高空气球的无人驾驶试验。这种高空气球装载着通信和天气监测设备,但也打算将游客送上24千米的高空。
光启科学称,将在未来两年内进行载人飞行试验。
中国媒体将光启科学董事长刘若鹏称为“中国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后者是特斯拉(Tesla)和SpaceX的创始人。
总部位于深圳的光启科学正在开发一系列“未来技术”,包括一款动力外骨骼。它在海外收购了几家技术公司,还设立了一支5000万美元、专门投资以色列高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基金,计划很快设立第二支基金。
虽然光启科学的目标没有SpaceX和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那样远大——这两家公司希望推动载有旅客的飞船越过海拔100公里的“卡门线”(Karman Line)、进入正式的太空——但它跻身于数个私营部门项目之列,旨在把休闲旅客送上两倍于商业飞机飞行高度的高空。
光启科学公布上述计划之际,SpaceX遇到了一系列挑战。上周,SpaceX的一枚无人驾驶的猎鹰9号(Falcon 9)火箭在佛罗里达州的发射台上发生爆炸;去年6月,SpaceX的一枚火箭在向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运输货物途中解体。
光启科学的母公司光启集团(Kuang-Chi group)表示,计划在中国杭州建造的这座太空旅游和未来科技主题公园,将展示各种技术,包括一种能让游客们感觉到自己正在乘坐“旅行者”号气球游览太空的模拟飞行装置。
创立于2010年的光启科学,去年收购了个人飞行器制造商Martin Jetpack的多数股权。它还收购了生产混合动力飞机的加拿大厂商Solar Ship的部分股份。
【延伸阅读】台媒:日本兴起“宇宙葬” 骨灰打入太空圆身后探险梦
参考消息网9月7日报道 台媒称,你是否曾想过,如何安排自己的葬礼?有没有兴趣来趟宇宙旅行,成为天上的星星?日本社会较不避讳谈死亡,不少人积极规划自己的丧礼,“终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变成“就活”(求职)、“婚活”(相亲联谊)之后另一个社会现象,其中“宇宙葬”日渐受瞩目,还有业者推出身后宇宙飞行、人造卫星、月球旅行、宇宙探险等不同行程。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9月6日报道,点开日本“银河舞台”的网站,首页写满了预约死后宇宙旅行的名单,这家业者主打唯一有成功的宇宙葬经验,价位硬是高于别人一倍,太空葬要价45万日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还有月球旅行、宇宙探险等行程,收费270万日元(约合17.5万人民币),只接受本人生前预约。
报道称,地价高涨让墓地也跟着涨,买一块墓碑甚至需要300-500万日元(约合19.4-32.3万人民币),愈来愈多人放弃传统丧礼,加上核心家庭以及独身孤老比率增加,不愿埋入家族墓园而改选“散骨”方式的人数也日渐提升,喜欢大海的人选择海葬,或者有人树葬,宇宙葬则是近年日渐受到重视,不少人想要死后一圆太空探险梦。
将骨灰装入直径2.5米的大型球体中,打入高度35公里以上的平流层,气球爆裂后骨灰飞散回归大自然,天空散骨法平均在25万至30万日元(约合1.6-1.9万人民币),还不到购置墓碑金额的十分之一,也不会增加子孙供奉的负担,号称是“极致散骨”。业者还强调不论是哪一种宇宙葬,都会在大气层中烧尽,堪称是最环保的葬礼。
报道称,人们也可以选择“流星追悼”,将骨灰装在1立方厘米的专用胶囊内,透过搭载在人造卫星,绕行地球,人造卫星在经过数年绕行地球后,最后坠落大气层燃烧殆尽,一趟骨灰旅行金额从30万到百万日元不等。每颗骨灰胶囊都有专属的ID编号,业者会透过程序定位,掌握人造卫星的位置,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到太空后,还会有纪念摄影。
“流星追悼”甫推出就有40人预约死后的旅行,日本丧葬业者表示,民众对宇宙充满憧憬,宇宙葬礼的潜在市场值得开发。
【延伸阅读】超7000吨太空垃圾绕地球飞行 每秒速度达10公里
参考消息网8月30日报道 外媒称,绕着地球飞行的空间碎片超过50万个,要如何处理这些可能会造成太空撞击事件的“空间垃圾”,需要科技,也需要高度的想象力。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8月29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估计,在接近地球的空间环境,有超过7000吨的废弃物质,它们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行,比发射出去的子弹还快,这意味着人造卫星或航天器即使被像沙粒大小的碎片撞击,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009年发生的美国和俄罗斯的卫星碰撞,产生2000多个大型碎片和许多小碎片,还继续在轨道中飞行。
危险的空间垃圾
报道称,这些所谓的“空间垃圾”包括运载火箭残体、废弃的航天器以及碰撞解体的航天器碎片等等,它们不仅对在轨道飞行的航天器带来威胁,也可能危及地面的生命财产安全。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2010年就轨道碎片问题发表报告指出,虽然在空间活动的各方都认识到空间垃圾的危险性,但恐怕要等到真正的空间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才会认真投资,寻找解决方案。
在这方面,美国宇航局赞助了一些比较小规模的科技发展项目,但还没有支持示范或实际操作的任务。一个宇航和国防分析师指出,没有一个专门负责这种问题的特定组织,这几乎是个烫手的山芋问题。
美国宇航局的创新先进概念项目,赞助了十三个有潜力的发明,其中针对“空间垃圾”的概念由南加州洛杉矶的航太公司,一个非营利组织所提出。
薄膜航天器
航太公司发展一个名为“薄膜航天器”的概念,这个像纸张一样薄的航天器有一米见方,非常轻盈,容易操作,而且节省燃料。简单的说,就像一张在空间飞行的高科技塑料膜,当几千个薄膜航天器被发射到地球轨道,它们可以网罗飞行中的空间垃圾,把它们拽入大气层里烧掉。
报道称,这个薄膜航天器的构想还在初步的理论阶段,研究员认为,这是清理空间垃圾的一个相当廉价的方式,在发射以前,先把有记录的空间垃圾的资讯上传到航天器,利用GPS导航,把薄膜航天器送入正确的轨道,一旦距离目标200米之内,航天器上的光学和无线电频率传感器将锁定目标,帮助航天器贴近并“抓住”目标的飞行碎片,航天器内建的推进器此刻启动,把碎片拖到较低的轨道,让它在进入大气层时焚毁。
起步面临挑战
报道称,这个构想的理论很动听,然而,要实际创造一个超薄航天器势必面临很多挑战。研究员已经选出现有的一些可以改用在薄膜航天器上的科技,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和超薄相机等等。
航太公司在完成第一阶段九个月的研究后,将申请宇航局的第二阶段的资助,进行薄膜航天器的零组件的构建和测试。
【延伸阅读】美国宇航员停留太空500多天创新高 未打破俄纪录
中新网8月27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截至8月24日,美国一名祖父级太空人待在太空累计长达521天,刷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纪录。
据报道,截至本周三,58岁太空人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在太空逗留的总天数超越了退休同事凯利(Scott Kelly)的520天纪录。威廉姆斯的521天新纪录是他四次太空飞行所累计的天数。
目前正在执行第四次飞行任务的威廉姆斯要到9月6日才返回地球,到时他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将总计534天。不过,停留太空最久的仍是俄罗斯太空人帕达卡(Gennady Padalka),他五次出征,在太空共度过879天。
凯利周三致电威廉姆斯,恭贺他所取得的成就。凯利当时说:“我向你表示祝贺……很高兴看到另一个纪录被打破……但我有一个问题:你还会在太空多待190天吗?(这将打破凯利所创的单次飞行停留太空最长纪录)”。
威廉姆斯笑着回答:“这个问题不该问我,应该问我太太。”
威廉姆斯2000年乘坐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第一次上太空,为国际空间站长期载人进行装配工作,之后他再于2006年和2010年重返国际空间站。
他目前是国际空间站总指挥。国际空间站现有六名太空人,太空站的面积相等于一个足球场。
威廉姆斯本月19日第四次进行太空漫步,与美国太空人鲁宾斯一起为未来运载游客的太空出租车(space taxis)设置停车处,他们将在下个月1日再做一次太空漫步,移动太空站外的一个器材。
威廉姆斯是一名退役陆军上校,育有两个儿子和三名孙儿。他最近接受美国宇航局电视台采访时说:“在太空度过的任何一天都是一种荣耀,而能创下在太空累计生活天数最长纪录确实是我的荣幸。”
威廉姆斯认为,国际空间站是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而它的诞生受益于国际合作。
他说:“对我个人而言,国际空间站才是一个更为伟大的故事。”
【延伸阅读】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太空望满月 感叹时光飞逝(图)
中新网8月26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宇航员杰夫·威廉姆斯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了满月的图片,并在社交网站上表示,“上个月过得很快……再次看到了满月!”
威廉姆斯是国际空间站第48航组的指挥官。国际空间站始建于1998年,2000年首批宇航员进驻,通常派驻来自各国的6名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