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學者論道泉州海絲文化旅游發展 以海絲魅力點亮泉州旅游
主動對接推廣平台
原國家旅游局規劃專家王興斌幾次到泉州,對泉州十分熟悉、充滿感情。他表示,“海絲”文化將泉州的宗教文化、閩商文化、僑鄉文化、海峽文化串成一條線,脈絡非常清晰,特色十分明顯。泉州要主動對接推廣平台,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家戰略、海絲沿海九城市聯盟等,激活休閑、文化、旅游等產業。

古代有不少阿拉伯人在泉州生活,圖為泉州海交館裡的石碑。
對此,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長鄭維榮也表示,泉州在海絲的地位和價值是獨一無二的,市場對此也認可,泉州應進一步明確“海絲”旅游核心城市的定位,盡快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華僑大學旅游學院院長黃遠水同時表示,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確定由泉州牽頭,聯合廣州、寧波、南京等城市,合力推進中國海絲聯合申遺,這對泉州的文化旅游來說,是個良好的發展契機,泉州應進一步打造海絲品牌,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目標邁進。
N+旅游與旅游+N並重
對於如何推進泉州旅游,王興斌表示,目前不少地方提出“以旅游業為主導,一切圍繞旅游業展開”的發展思路,這是不科學的,相關產業不能“旅游化”,而應“N+旅游與旅游+N並重”,讓旅游與相關產業共享、共贏、共同發展。相關產業有條件的可以發展旅游﹔暫時沒條件的,可以服務旅游。觀光在目前仍是旅游最重要的部分,不建議發展沒有項目的旅游。
泉州的旅游目前已經走向成熟期,要提高旅游產業GDP的比例,要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旅游服務品質、旅游企業效益和旅游產業素質,要理性看待旅游GDP,統計分析表明,旅游GDP佔地區GDP比例過高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此外,王興斌還表示,旅游區域開發要重點、分布、扎實推進。要給后人留出可持續發展的后備區域與資源,不要“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全境開放”﹔一些大項目、大投資交給市場和企業,政府不要包攬策劃、定點、定名、定時開發和經營管理。要放膽、放手讓民營企業進入旅游經濟實體。
建議籌建海絲研究院
海絲文化涉及面很廣、很深,泉州如何立足實際,發揮特色,讓其更好助推城市發展?王興斌建議籌建中國(泉州)海絲研究院,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深入、系統、跟蹤研究,開展泉州近、中、遠期應對政策研究,建立一個開放式的平台,吸納全國人才、海外人才為海絲泉州發展獻策出力。

文興古渡頭遺址今猶在
黃遠水表示,泉州可以充分利用泉州乃至全國有關高校的資源,採取專職或兼職的形式,為海絲泉州的發展提供政策、理論和智力支持。此前華僑大學已經成立了海絲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宏觀的經濟、貿易等問題,旅游是其中一部分研究內容,今后華僑大學將繼續為泉州海絲文化旅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謂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方向明確后,海絲旅游如何細化展開?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烏恩表示,要把閩南文化的根源、要素和核心研究透,並以最合適的形式體現在城市公園、街道、景區景點中。自媒體時代,要從小細節做文章,讓游客“三步一拍照,五步一朋友圈”,在營銷方面要與時俱進、精准營銷。
對此,王興斌也表示,在泉州現有存量的資源和旅游產品、旅游信息和旅游公共設施中,要千方百計把海絲文化融合進去,讓游客全方位、立體地感受海絲文化,這就需要一些文化創意,從小處、小物件入手。
塑造城市個性,尊重旅游規律
泉州如何建設富有魅力的海絲旅游城市?烏恩表示,泉州要從歷史街區、商業街區、公園系統、居住區環境、歷史遺產、城市重要節點等多個元素人性化著手,塑造城市個性,要學習日本等地的“美意識”,將美的價值觀嵌入景區景點規劃建設中,要錦上添花、潤物細無聲。

位於泉州老城區的市舶司遺址
王興斌也表示,景點景區線路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與競爭力,發展中要注意旅游景點、景區和線路建設與旅游大環境及公共服務完善並重。大環境要做到既完備又具有美學意義,隻有旅游大環境及公共服務完善才能使游客來了能留下來,走了還想再來。
烏恩表示,旅游的供需規律與其他產業不一樣,要從規律出發才能可持續發展,比如親子游是當前旅游最大的主題,泉州在現有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中,要注意親子主題的設計。旅游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學習和教育,泉州博物館很多,要充分發揮其“學習+教育”的功能,但要增加互動性、體驗性和參與性,讓孩子有互動性,讓大人覺得孩子的參與有知識性。休閑、度假在旅游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在追求健康的社會,在度假中,體育非常重要,因此,規劃過程中,要考慮如何讓體育與旅游更好結合,要規劃設計“有溫度”的運動、美食等配套設施和基礎服務。(記者 黃寶陽/文 陳起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