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英报关注中国"太空旅游业":十年内送旅行团上太空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16-11-04 18:06  来源:参考消息
 
 
核心提示:该公司总裁韩庆平说,到2020年,公司将使用小型飞行器将3-5名乘客送入60-80公里的轨道中。在这趟太空之旅中,乘坐这一10吨级亚轨道飞行器的乘客将能体验到短暂的失重状态。

参考消息网11月4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日前透露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即在十年之内,要将商业旅行团送入太空。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2日报道,中国媒体报道称,中国的航天制造商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日前表示,希望能够在2025年利用大型太空飞船将乘客送入120公里-140公里的轨道。

同时,这家国有企业还将打造较小的太空飞行器,能够在2020年将游客送入距离地面80公里的轨道中。

在10月31日的珠海国际航展上,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公布了中国太空旅游业的三步走计划。该公司总裁韩庆平说,到2020年,公司将使用小型飞行器将3-5名乘客送入60-80公里的轨道中。在这趟太空之旅中,乘坐这一10吨级亚轨道飞行器的乘客将能体验到短暂的失重状态。

到2025年,公司将利用100吨级的亚轨道飞行器实现120-140公里轨道高度的10-20座商业载人飞行。

韩说,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将在2030年开始推出更长程、也更为常规的商业化太空飞行,载人量将达到20座,最大高度可达90公里。

作为新成立的公司,中国长征火箭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CASC),专门致力于商业火箭发射。(编译/文怡)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1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延伸阅读】中国商业航天开始起飞 你也有机会到太空旅游

 

图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快舟火箭。谭青海摄

图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快舟火箭。谭青海摄

  只有航天员才能上太空?普通人有没有机会也来一次“太空旅游”?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商业航天进入起飞阶段,商业发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日益增多,亚轨道飞行体验(航天器飞行高度一般在100公里左右,并没有进入近地轨道)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成现实。

  去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

  "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目前每公斤载荷运载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首个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火箭公司董事长张镝兴奋地描述着“快舟”火箭目前的市场订单,“用户关心三件事,价格是否低廉,是否能按需发射,还有产品的美誉度。”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计划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实施五大商业航天项目,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发布了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

  “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组建新的航天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从事投融资、收购、合并、议价、赔偿、研发等航天活动,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既服务于政府需求,更服务于市场需求,这才是商业航天发展的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服务政府需求的同时更关注市场需求,而后者,实质上就是政府购买航天产品与服务。

  在张镝看来,所谓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

  2016年6月,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发展迅猛,在空间运输、卫星遥感等方面商业化进展显著,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商业航天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美国,商业航天发展使航天成本大大降低。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刘石泉给出一组数据:在商业发射市场,“猎鹰—9”火箭已经将商业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报告,同样一枚“猎鹰—9”火箭,由NASA研发至少要13亿美元,而商业公司仅花费了不到4亿美元。

  在成本降低的同时,效率明显提高。刘石泉说,首先是研制周期缩短,“猎鹰—9”从设计到首飞,仅用了4年半;其次是技术创新加快,“猎鹰—9”进行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系列试验,陆地和海上平台回收试验均取得成功。“商业航天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管理链条。”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迎来诸多利好:从2012年起,我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2016年4月,国家航天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年将编制《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空间科学“十三五”规划》,发布第四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来推动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规体系建设步伐。

  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已于今年2月成立,太空旅游将分“三步走”

  2015年,被称作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这一年,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起航。

  高红卫表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

  火箭、卫星、飞行器等航天产品为人类探索太空而生,可以被称作是“硬科技”的集合体。正因如此,这类航天产品通常都耗资巨大。仅就发射火箭而言,最近一直在研发可回收火箭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每次的发射费用为6000万美元,这已经是较为低廉的价格。

  一方耗资巨大,另外一方却又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因此,寻找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将日趋成熟的航天技术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和推广,从而做大和这块极具价值的“蛋糕”,就成为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

  作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的先行者,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已于今年2月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刘石泉介绍,该公司成立仅两个月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就在前不久,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也宣布成立,将打造商业发射服务、亚轨道飞行体验、空间资源利用三大业务板块。

  据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的太空旅游可分为“三步走”,首先是临近空间旅游,主要依托飞艇等飞行器;再就是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即在距地球35到300公里的高空飞行;第三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之前经过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的发射任务试验,多项关键技术已攻克,目前正在进行十几吨级大火箭的研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太空旅游有望实现。

  在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已经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大大缩短了火箭发射准备时间,为商业发射提供了技术支撑。

  "快舟一号’是为发射小卫星而量身定制的火箭。”张镝说,“快舟一号”的运载能力为250公斤,进入发射场只需要6人进行操作,在1天内可完成发射,极大降低了低轨小卫星发射的成本。

  据了解,未来航天科工将推动湖北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运控、卫星应用等核心产业链。同时,他们还将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把“硬科技”转化为 “真金白银”,还需政策法规护航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晋湘说,将原本主要为政府服务的航天产品向商业市场开放,可以形成具备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市场环境,既以航天技术服务社会民生,同时又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火箭、卫星和飞行器这样的“硬科技”真正转化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真金白银”。

  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商业航天产值从2010年的2616亿美元已经发展到2014年的超过3300亿美元。这其中,除了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对卫星数据的应用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李晋湘说,随着北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已经具备初步的天基信息综合应用和产业化应用能力。但与此同时,我国在数据商业化应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很多空白,对于航天数据的商业化分发、销售、数据分类分级标准都不明确,这使得航天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资源难以共享,应用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据介绍,航天科工将发展商业航天作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酝酿和实施若干具有商业航天特色的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刘石泉说,未来航天科工将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等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并依托“快舟”“开拓”等多类运载系统、平台系统等设备,构建全域信息网络。

 

  “未来我们可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新更好的‘一站式’客户体验,通过技术创新手段,采用标准化思维,引入民营企业高效、灵活的经验及技术,开放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综合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四院快舟固体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梁纪秋表示。(本报记者 蒋建科)

【延伸阅读】中国火箭公司公布“太空旅游”时间表

 

中新社珠海10月31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韩庆平10月31日在珠海表示,航天连接大众消费的关键是亚轨道飞行体验,未来的“太空旅游”分为三个阶段。

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航天事业新动力”分论坛当日在珠海举行。该分论坛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承办。

韩庆平说,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而建的中国火箭公司,把亚轨道飞行体验视为服务大众的起点。他公布了“太空旅游”的时间表:

2020—2024年,利用10吨级的亚轨道飞行器,相继实现60—80公里轨道高度的商业载荷飞行和3—5座的商业载人飞行,提供太空旅游观光、短时间失重体验和特殊机动飞行服务;

2025—2029年,利用百吨级的亚轨道飞行器,可相继实现120 140公里轨道高度的商业载荷飞行和10—20座的商业载人飞行;

2030—2035年,利用百吨级组合动力飞行器,将提供10—20座,80—90公里轨道高度的长时间亚轨道商业飞行,支撑全球快速点对点洲际航班、商业长期空间飞行等业务的开展。

韩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组合动力飞行器”好比是“火箭飞机”,把航空和航天结合起来,目前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小军说,组合动力飞行器的相关技术已逐渐成熟,但工程实施还需要牵引,且取决于洲际航班的经济性及未来的实际需求。

【延伸阅读】中国最大火箭生产研制基地进军“太空旅游”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最大的火箭生产研制基地发布商业航天新规划。19日在北京揭牌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不仅将推出太空星座、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等发射服务,还将涉足太空旅游。

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中国亚太移动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而建。该院党委书记郝照平说,公司名称变更后,将推出面向商业市场的快响应、低成本、高可靠的空间发射服务,并提供从搭载发射到卫星组网的全套系统解决方案。

他表示,将通过星箭接口标准化、火箭提前备产及批生产技术应用等手段,“平均发射服务成本降低30%,最短履约周期压缩80%。”

郝照平介绍,公司可以提供多元化发射服务。太空星网,指根据星座组网客户的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载荷搭配与组合,为用户提供最经济的发射方案;太空顺风车,指利用现有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的剩余运力,面向商业市场提供高性价比的载荷搭载服务;太空班车,指在每年固定时间,以成本价提供1发定点发射服务;太空专车,指依据客户需求提供从100千克到1000千克的专属、快速发射服务。

郝照平说,公司还将推出空间资源利用和“亚轨道飞行体验”两项产品。前者是指通过平台变轨服务,延长飞行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对太空探索技术的要求;后者是布局太空旅游,比如地面失重模拟训练、360°全方位虚拟现实体验、亚轨道(距离地面35—300千米高空)太空遨游等。

“未来三到五年,将完成新型商业小火箭的研制并开展亚轨道往返运输系统的研制。”他说,将在全球范围采购产品与配置资源,引入与公司价值相符的战略投资者。(完)


 
 
 
责任编辑:
闫凤通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太空旅游业 旅行团上太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